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管理学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我管理团队
【答案】(1)自我管理型团队的定义
自我管理型团队又称自我指导团队,一般由5到30名员工组成,这些员工拥有不同的技能,轮换工作,生产整个产品或提供整个服务,接管管理的任务,比如工作和假期安排、订购原材料、雇佣新成员等。到目前为止,数以百计的美国和加拿大公司都曾经设立过自我管理型团。自我管理型团队是工作团队的一种,保留了工作团队的基本性质,但运行模式方面增加了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领导的特征。
(2)自我管理型团队的特征
①目标性; ②技能性; ③依赖性; ④自我管理性; ⑤自我学习性; ⑥自我领导性; ⑦自我负责性:⑧良好的沟通性。
2. 群体
【答案】群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需求或思想情绪、情趣,通过特定的相互关系而结成的两人以上的集体。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②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3. 核心能力理论
【答案】美国学者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一项能力能否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
①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能够使企业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
②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独具的,即使不是独具的,也必须比任何竞争对手胜出一筹。
③延展性。核心能力是企业向新市场延展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核心能力的延展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
企湘成长的基础是核心能力。一种方式是核心能力通过一体化、多角化和加强型战略等战略形式在企仲内扩张; 另一种方式是核心能力通过出售核心产品、非核心能力的虚拟运作和战略联盟等战略形式在企业间扩张。
4. 管理的领导职能
【答案】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管理者在
执行领导职能时,一方面要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使之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另一方面要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使组织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协调统一。其具体途径包括:激励下属、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指导、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冲突,等等。
5. 指挥
【答案】指挥是指对下属的活动给以指导,使企业的各项活动互相协调配合。管理人员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全面了解企业职工的情况及职工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情况。管理人员应与下属人员经常交往并进行考核,对不称职的人员应立即解雇。对组织结构也应经常加以审议,依据管理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和改组。
6. 计划
【答案】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这项行动安排工作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仟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我们有时用“计划工作”表不动词意义上的计划内涵。因此,计划工作是对决策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并对选好的目标提供一种合理的实现方法。
7. 晕轮效应
【答案】晕轮效应是指对他人的某种突出表现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的心理效应。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的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的信息量大,其他品质的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的。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日,以偏概全。
二、简答题
8.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必须在企业本身之外。”这句话对组织确定使命陈述有什么启示?
【答案】德鲁克认为,要想了解一个企业,必须从理解企业的目的开始。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这句话指出了组织应当如何确定组织使命,企业的目的是在企业本身之外而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具体内容如下:
(1)企业的目的在企业本身之外又存在于社会之中。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顾客,通过其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才使经济资源转化为则富、物品转化为商品。企业想生产什么并非十分
重要。顾客想买什么,什么是顾客的认知价值才是决定性的。顾客决定着企业是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企业是否会兴旺。
(2)企业必须以服务顾客为目的,而顾客是存在于企业之外的。在变化万端的服务经济中,求得生存的唯一之路就是创造和留住顾客。企业的成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为顾客服务的方式,即不但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且向顾客提供超值的服务。如果企业的经营策略、制度和服务员工的焦点不能凝聚于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上,企业就将无法存活。
9.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形成中有何作用?
【答案】企业文化首先是在企业中的主要管理者(或称企业家)的倡导下形成的。同时,只有当企业家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企业员工广泛认同、普遍接受、并自觉地作为自己行为的选择依据时,企业文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倡导某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主要借助两种途径:
(1)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企业家不仅提出、并促使企业员工接受某种价值观念,而且身体力行,自觉表现出与自己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应的行为选择,以求对身边的人,进而通过身边的人对企业组织中其他成员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通常需要假以时日,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借助重大事件的成功处理,促进企业成员对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认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突发性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处理的妥善与否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处理得当可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机遇,而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企业自下而上的危机。在这些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企业主管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循某些价值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准则。事件的成功处理则可使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企业员工所认同并在日后的工作中自觉模仿。企业文化便可能在这种自觉模仿或认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10.何谓管理幅度? 如何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
【答案】管理幅度又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这些下属的任务是分担上级主管的管理工作,并将组织任务层次分解,然后付诸实施。
任何组织都需要解决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与监督的下属数量间题,但在同样获得成功的组织中,每位主管直接管辖的下属数量却往往是不同的。努力去确定一种适用于任何组织的管理幅度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有结果的。确定有效的管理幅度,要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1)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主管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强,则可以迅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就下属的请示提出恰当的指导建议,管理的幅度便可适当宽些。
(2)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包括:A 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越接近组织的高层,主管人员的决策职能越重要,所以其管理幅度要较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小; B. 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若下作相似性越大,则管理幅度可适当宽些; C. 计划的完善程度。计划制订得越详尽周到,则管理的幅度便可适当宽些; D. 非管理事务的多少。非管理性事务越多,则对管理幅度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3)工作条件。包括:A. 助手的配备情况。如果有关下属的所有问题,不分轻重缓急,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