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学位]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高唐神女

【答案】高唐神女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女性形象。高唐神女的故事由《山海经·中次七经》所记炎帝死为草事演变而来。宋玉以丰美奇诡的神话为源头,在《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塑造了一位光耀千古的女神,其为寓言托兴甚明。作品既从写男女之情出发,又不越过礼教的界限,宋玉真正领会了《诗经》作者“有益风化”的精髓。两千多年来,它以浓郁浪漫的色彩、似真似幻的情节、美丽多情的形象,成为我国古代诗赋中长盛不衰的文学母题。

2. “南洪北孔”

【答案】“南洪比孔”是指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二人。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昇(南方浙江钱塘人)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是两部结构宏大的历史剧,被誉为清代传奇南北高峰,在当时影响颇大。《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而《桃花扇》写的是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孔尚任和洪昇因此也被世人并称为“南洪北孔”。

3. 饮冰室诗话

【答案】《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4. 拟话本

【答案】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指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术语。拟话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理俗,情节生动完整,描写人物心理细致入微,个性突出,注意细节刻画。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空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拟话本显示出议论增多、艺术性更强的特点,而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则明显逊于话本小说。凌濛初编著的

“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

5. 话本小说

【答案】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 后者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6.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费提出的文学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费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费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二、简答题

7. 简要说明韩孟诗派的主要成员和诗歌主张。

【答案】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

(1)主要成员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

①“不平则鸣”

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这篇序文是专为一生困厄潦倒、怀才不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鸣”推许孟郊,则其更重视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不言自明。“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推崇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没有把诗与文等量齐观,才使诗歌避免了成为道学工具、政治附庸的命运,才得以保持其“抒忧娱悲”“感激怨怼”的美学品性。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物质。

②“笔补造化”

用李贺的话来说,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笔补造化”,就是指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孟郊非常欣赏“手中飞黑电,象外泻玄泉。万物随指顾,三光为同旋”的书法艺术创造,由此而及于诗,他认为虽“形拘在风尘”,但可以“心放出天地”,用一己之心去牢笼乾坤,绳律“万有”。与孟郊一样,韩愈也十分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他一再说:“研文较幽玄,呼博骋雄快”; “雕刻文刀利,搜求智网恢”; “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研讨诗文而至于“幽玄”,搜求“智网”复辅以“雕刻”,造端命意、遣词造句则要力避流俗,觑寻“天巧”,足见韩愈的创作取向。

③雄奇怪异之风

韩孟诗派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在《调张籍》一诗中,韩愈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此诗与当时一些崇杜抑李论者迥异其趣,给予李、杜诗以同样的高度赞誉。这赞誉的落脚点不在李杜诗的思想内容,而在其诗“巨刃磨天扬”那奇特的语言、雄阔的气势和艺术手法的创新。与韩愈相同,韩孟诗派其他成员也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如孟郊声言自己为诗“孤韵耻春俗”。虽然这些诗人因自身遭际所限,视野不够宏阔,取材偏于狭窄,大都在苦吟上下功夫,以致雄奇不足而怪异有馀,诗境也多流于幽僻骞涩,但他们却以自己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有力地回应了韩愈的主张,强化了以怪奇为主的风格特点。

总之,韩孟诗派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 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动怨愤郁躁的情绪。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他们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深远。

8. 简述《诗经》六义的含义。

【答案】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称作“六义”。“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划分出的三类;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于法。

(1)风、雅、颂

《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2)赋、比、兴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