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902艺术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随物赋形

【答案】“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2. 意境

【答案】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简答题

3. 新乐府运动

【答案】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4. 《沧浪诗话》

【答案】《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册。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二、简答题

5. 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指为何?意义何在?

【答案】(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内涵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他诗论的代表作. 在这里他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作者着重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诗歌意境的创造,即认为好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不是意尽于句中,而是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艺术“诣极' 这与作者在《与极浦害》中所标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反对现象(或表象)的堆砌,强调意境的创造。

这种韵味,不仅存在于风格“澄澹”的诗中,而且也存在于风格、遗举的篇章。作者又认为,虽然前辈诺贤不是专工一路,但追求具有“韵外之致”的“意象”的创造则是共同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也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论述各种风格的。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意义

①韵味说重在艺术特征的探索,接触到形象思维问题

司空图的韵味说重在艺术特征的探索,接触到形象思维问题时能对其全盘否定。但我们也应指出韵味说的重大缺陷:接触,并不等于就是科学的阐述。在形象思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司空图或是深不下去,或是论而不当。这就从理论上助长了脱离现实的不良风气。

②忽视重要的社会内容,使韵味偏于抒写闲情逸趣

《二十四诗品》虽然也接触到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如司空图标举自己的诗句,有所谓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进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寥、惬适等,但这里除了塞下、丧乱两项外,大都是一些孤寂出世、悠闲自在的有闲阶级生活,这和他在《诗品》中主要描述的生活情调,如“阅营修篁,美曰载归”,“绿林野屋,落日氛清,脱巾独步,时闻乌声”,“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且暮,不辨何时。之类,并无二致。所以尽管本篇开宗明义也提出了“诗贯六义”的主张,并把“讽谕”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却是忽视重要的社会内容,使韵味偏于抒写闲情逸趣,而且他将千变万化的艺术境界,归结于“不知所以神而自神”,正与他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厂”一样,都存在神秘化的弊病,因而也就不可能科学

地说明文学现象。

③影响了其他文学理论

后来,严羽的妙悟说,清人王士缜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多少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成为有传统渊源的诗论。

三、论述题

6. 李渔戏剧理论。

【答案】李渔戏剧理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审虚实

艺术构思和创作过程中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李渔所说的“审虚实”,就是从如何对待不同题材作品的虚构和真实出发,要求作家认真重视和正确解决戏剧创作中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李渔认为,戏剧创作中的题材内容有虚有实,“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

(2)戒讽刺、戒荒唐

强调戏剧创作必须对现实生活作客观描写,使之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反对把戏剧创作变成泄私愤、报私仇的工具,或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作为个人的消遣之用。为此他特别提出“戒讽刺”和“戒荒唐”的问题。文学创作应当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不能只是表现个人褊狭情绪。因此文学创作从内容上说必须符合“人情物理”,而不能任凭作者按照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想,去写些荒唐可笑而没有任何现实生活根据的内容。

(3)脱窠臼

提倡戏剧创作的独创性。这主要表现在“脱窠曰”一节中。他认为“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从这种追求变革、创新的思想出发,李渔不但强调各人应有自己的特点,而且认为就某一个人来说,他的创作也应该不断有新的变化,他说:“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白;而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

(4)立主脑

确立主题和题材,突出主要戏剧冲突。这集中表现在“立主脑”和“减头绪”两节中。“立主脑”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戏剧作品中的主题;二是指与这个主题直接相联系的基本题材减头绪”和“立主脑”密切相关,一部戏剧作品必须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主要矛盾冲突,其他次要矛盾冲突要为突出主要矛盾冲突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人物和事件。

(5)密针线

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李渔提出的“密针线”即是指戏剧创作中情节的组织应当是合乎生活实际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照应、有联系,情节的发展要顺应乎情理,符合于生活本身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