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体育硕士)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之运动生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呼吸

【答案】外呼吸是指外部环境与肺部气体的交换,即通过呼吸运动与血液循环,肺泡内的空气与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之间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的过程。外呼吸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部分。

2. 通气阈

【答案】通气阈是指渐增负荷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简称VT )。在递增负荷运动中,气体代谢的各种指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当血乳酸浓度急剧增加时,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指标发生非线性的上升,可用这种变化的特点来判断乳酸阈的发生。因此,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常用的指标,一般多采用肺通气量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来确定。

3. 进人工作状态

【答案】进入工作状态是指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工作强度、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和当时的机能状态。在适宜运动负荷下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动作越复杂、活动变换越频繁,进入工作状态越慢。训练水平越高,机能状态越好,进人工作状态越快。

4. 免疫稳定

【答案】免疫稳定是机体免疫系统内部的自控调节机制,以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衰老死亡细胞等,从而维持机体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又称免疫自稳。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5. 运动处方

【答案】运动处方是指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但二者的不同在于:一是目的不同,前者是用来提高体适能、促进健康或预防疾患,后者是用来治疗疾病。二是终点不同,

临床药物处方,在病人痊愈后即停止使用,而运动处方,为了获得相关健康及体适能的功效,在整个人生中都必须持续进行适当的运动。

6. 脉搏压

【答案】脉搏压又称脉压,是指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脉压正常值在

7. 第二信使学说

【答案】第二信使学说是

环磷鸟苷等。

8. 运动技术

【答案】运动技术是指人们按身体运动的规律所确立的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的,有效完成动作的合理手段,又称“动作技术”,是各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总称。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由技术基础、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三个部分组成。运动技术是运动技能的基本结构。 之间。 兰于1965年首先提出。他认为人体内各种含氮激素(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衍生物)都是通过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而发挥作用的。第二信使包括环磷腺苷、

二、单项选择题

9. 热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 )。

A. 耐热性得到改善

B. 耐寒性得到改善

C. 耐热性和耐寒性都得到改善

D. 耐热性和耐寒性都无改善

【答案】A

【解析】热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可以使机体的耐热性得到改善,但并不能使机体的耐寒性得到改善。

10.“第二次呼吸”产生在哪种状态?( )

A. 赛前状态

B. 进入工作状态

C. 真稳定状态

D. 假稳定状态

【答案】B

【解析】“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这样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11.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确定每年的( )为“世界糖尿病日”,以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人们对糖尿病的重视。

A.12月1日

B.11月14日

C.12月3日

D.6月24日

【答案】B

【解析】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自1992年起在每年的11月14日举行庆祝活动。纪念

12.运动时的总需氧量可按下式计算( )。

A. 总需氧量=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运动时间+恢复期每分摄氧量×恢复时间

B. 总需氧量=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运动时间一安静时每分摄氧量×(运动时间+恢复时间)

C. 总需氧量=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运动时间+恢复期每分摄氧量×恢复时间一安静时每分摄氧量×(运动时间+恢复时间)

D. 总需氧量=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运动时间+恢复期每分摄氧量×恢复时间+安静时每分摄氧量×(运动时间+恢复时间)

【答案】C

【解析】总需氧量是完成某项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总和,因而运动时间和恢复时间都需要包括在内;而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也需要摄入氧气,因而计算运动的净需氧量需要减去安静时的摄氧量,即维持人体运转必需的摄氧。

13.“反应”和“适应”用于描述运动中人体机能的变化时,两者主要区别在于( )。

A. 运动强度不同

B. 效果不同

C. 调节机制不同

D. 是一次性练习还是长期训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运动时机体自身调节维持稳态是机体产生一定反应和适应的结果。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在一次性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人体的一些生理反应会在运动停止后短时间内消失。适应是指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的现象。

14.下列关于肌紧张叙述错误的是( )。

A. 它是缓慢持久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B. 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C. 感受器为肌梭

诞辰,他

一起于1922年在发现胰岛素(用于拯救糖尿病患者生命的疗法)方面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