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废督裁兵
【答案】废督裁兵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军阀拥兵自重,长期割据混战。1921年12月,梁启超提出“裁兵或废兵”的主张,但又认为不可有“法律外的行动”。次年7月,上海中华全国工商协会等二十多个团体联名发表《废督裁兵
,吁请军阀“顺从民意”,并组织裁兵促进会。还有人提出,以人民和政府为主体,组织裁宣言》
兵救国实行委员会,筹集基金,分期裁撤军队,裁兵后采取征兵制。但这一主张始终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2. 中东路事件
【答案】中东路事件是指1929年7月中苏之间因中东铁路归属权问题而爆发的武装冲突。起因是东北当局将中东铁路电报电话收回,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苏军与东北军发生武装冲突后,国民政府对苏宣战。苏军胜,12月,张学良派代表与苏签订《伯力协定》。“中东路事件”以中方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中东路事件期间,苏占据我国领土黑瞎子岛,这是日后中俄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3. 《中国之命运》
【答案】《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并于1943年3月发表,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依据。《中国之命运》公开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共产
,该书比较完整地表述了蒋介石集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
团的立场、观点及内外政策。《中国之命运》也是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新一轮反共的舆论准备。蒋在《中国之命运》中提出心理、伦理、社会、政治、经济五项建设,并在书中重复了对力行哲学的叙述,认为此哲学为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中国之命运》是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宣言书,也是中国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作。
4. 梁方仲
【答案】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5. 《五四指示》
【答案】《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为了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发出的《关于
,简称《五四指示》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指示》的意义在于肯定农民的土地要求,表明
了共产党改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即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援,为解放战争的顺利奠定基础。这一指示和后来在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规定的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方法有所不同。它适应当时的局势,采取了反奸、清算、减租减息以及查黑地等办法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来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结成反帝、反封建、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广泛统一战线。从此,解放区的土改运动逐步开展起来。
6. 中共九大
【答案】中共九大是指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林彪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中共九大的核心内容是阐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党章取消了党员的权利,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7. 法币改革
【答案】法币政策是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以法定纸币为本位货币的币制改革。1935年,国民政府在英国政府支持下,发布紧急法令,实行币制改革。规定自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之钞票为法币(1936年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所有公私收付一律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现金; 实行白银国有,所有白银必须在规定限期内兑换法币; 改银本位制为外汇本位制。法币改革对于制止大量白银外流,扭转金融紧缩及工商不振的状况,曾起过积极作用。
8. “斗、批、改”运动
【答案】“斗、批、改”运动是指“九大”以后文革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主要内容是: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其目的是所谓彻底否定“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巩固和发展文革的“成果”,建立毛泽东式的社会主义模式。这次运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和发展。而运动义被林彪、江青一伙所利用,使他们在篡党夺权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9. 八一九限价
【答案】八一九限价是指1948年8月19日根据国民政府的经济管理法令,不管各种商品成本与价格的高低关系,市场物价一律冻结在8月19日的标准上,库存的货物必须及时出售,不准积压三个月以上,违者要入狱的限价法令。其给民营工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售价不敷成本,而原料又无法补进,企业只得坐吃山空,致使工厂相继停工,商店存货也被抢购一空,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1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不得不宣布放弃限价政策。
10.整理党务案
【答案】整理党务案是1926年蒋介石提出,并在国民党二届二中会上通过的排斥共产党的决议案。主要内容有:①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②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 ③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要交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管等。陈独秀、张国熹等表示完全接受,右派势力在国民党中央占据了优势。
二、论述题
11.试评述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各种主张。
,把土地分【答案】(1)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土地法》。宣称土地“属于国民全体”
为“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两类,以维护国民党政权掠夺“公有土地”和地主阶级占有“私有土地”的利益。
(2)1932年10月颁布《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代表地主阶级向农民反攻倒算,在被其占领的苏区恢复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提出“土地村公有”办法,(3)1935年9月山西军阀阎锡山提出《土地公有案办法大纲》
《中国农村》、《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揭露了其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本质,最终未能实施,山西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如故。
(4)第三党领导人邓演达提出用“和平收买”的办法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在纲领文件《政治主张》中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但因其始终未取得政权成为泡影。
(5)北大教授高一涵、经济学家吴景超、马寅初等代表主张通过“和平收买”的途径来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案。他们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当权的国民党身上,结果是一场空。
,校长校董多由当地豪绅担任,通过“乡农学(6)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建立“乡农学校”
,实际上是建立地主豪绅掌握的地方武装。建校”把学校与政权机构合一。建立“乡村自卫组织”
,进行农业技术改良。避开土地所有制而来研究解决中国农村问题,最终还是无法实立“合作社”
现的。
,(7)晏阳初的“县政建设”。主张用教育手段来改革社会,“复兴农村”“复兴中国”。回避
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大力宣扬扫盲、卫生、改进农作物品种、改良栽培方法和改良家畜,试验新法制造火腿及熏肉等。
12.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1)背景
①国际背景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整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冷战格局结束使世界朝着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新的分化组合,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②国内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