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某教师对7~9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学会修改别人的作文,使其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以下某教师的做法没有做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项是()。 号召学生课余时间去图书馆读书。 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 建议学生假期阅读学习报刊。 强调学生课上课下反复做书本作业。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单元设置了《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几篇文言文。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些文言文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知识系统。 练习系统。 助读系统。 范文系统。
下面是某老师讲授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过程与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由悲壮到悲伤,既要建功立业又难回家乡的愁苦,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表述清晰合理,易于操作。 过程与方法的表述不合理,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个维度的目标分配平均合理,体现了诗歌学习的重点。
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将其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情节和人物,重点分析个性化的人物和语言,联系课文,总结归纳。第一课时结束时,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在船上作者与于勒相认了,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于勒的信,作者和家人的生活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对这一课堂结束评价不恰当的是()。 引发了学生思考,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一节课为第二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前后两节课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属于评议式结尾,问题与课文主题没有关系,偏离了教学目标。 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剧情的发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下面是某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手法。过程与方法: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文豪独特的个性与非凡的魅力。对以上教学目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