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10管理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建设性冲突

【答案】建设性冲突又称良除冲突。建设性冲突是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意见的交流、沟通、整合或角色的厘清,可以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这类冲突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建设性冲突的主要特点是:①双方关心企业共同目标的实现; ②乐于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 ③以争论问题为中心; ④在冲突中注重互相交换情况。适度的、建设性的冲突是组织创新的催化剂。管理者必须把鼓励建设性冲突的价值观传达给整个组织,并且通过引进外人、变革组织结构、利用非正式沟通渠道、树立对立面等技巧来激发组织中的建设性冲突。

2. 管理

【答案】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其理解要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管理的载体是组织:②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③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④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3. 组织精神

【答案】组织精神,是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4. 预算

【答案】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不预期结果的报表,是指企业或个人未来的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亡{一划。它将各种经济活动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一种i! 一划技术,是未来某一个时期具体的、数字化的计划。把计划分解成以货币或其它数量单位的预算指标,要求各个部门的运作和开支在预算范围内。预算也是一种控制技术,它把预算指标作为控制标准,用来衡量其计划的执行情况。预算使得计划的人、财、物等资源和任务分配变得容易,有利于授予下级适当的权力与责任。预算本身也是衡量绩效的标准,它是计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编制预算是计划工作的最后一步。

5. Z 理论

【答案】〔1)Z 理沦的来源Z 理论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 大内在比较日本

企业和美国企业管理特点的不同和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基础之上,参照X 理论和Y 理论提出来的新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2)Z 理论的内容

Z 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其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

①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②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③实行个人负责制; ④卜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⑤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⑥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⑦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二、简答题

6. 何谓管理幅度? 如何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

【答案】管理幅度又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这些下属的任务是分担上级主管的管理工作,并将组织任务层次分解,然后付诸实施。

任何组织都需要解决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与监督的下属数量间题,但在同样获得成功的组织中,每位主管直接管辖的下属数量却往往是不同的。努力去确定一种适用于任何组织的管理幅度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有结果的。确定有效的管理幅度,要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1)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主管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强,则可以迅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就下属的请示提出恰当的指导建议,管理的幅度便可适当宽些。

(2)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包括:A 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越接近组织的高层,主管人员的决策职能越重要,所以其管理幅度要较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小; B. 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若下作相似性越大,则管理幅度可适当宽些; C. 计划的完善程度。计划制订得越详尽周到,则管理的幅度便可适当宽些; D. 非管理事务的多少。非管理性事务越多,则对管理幅度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3)工作条件。包括:A. 助手的配备情况。如果有关下属的所有问题,不分轻重缓急,都要主管去亲自处理,那么,必然要花费他大量的时间,他能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也会受到进一步的限制; B. 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处理信息的手段越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宽些; C. 工作地点的相近性。不同下属的工作岗位在地理上的分散,会增加下属与主管以及下属之间的沟通困难,从而会影响主管直属部下的数量。

(4)工作环境。环境变化越快,变化程度越大,组织中遇到的新问题越多,下属向上级的请示就越有必要、越}x常:相反,卜级能用干指导下属下作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因为他必需花更多的时间失关汁环境的变化,考虑应变的措施。因此,环境越不稳定,各层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越受到限制。

7. 组织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滞因素? 如何克服这些阻滞因素?

【答案】(1)组织变革和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组织中对于创新的抵触力来自于复杂的系统因素:

①组织的文化。组织过去的文化可能强调稳定和服从,而不是富有疑问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组织的变革应该先从文化的改变开始。

②既定的发展战略。结构服从于战略。组织既定的战略要求相应的组织结构。

③组织的结构。组织的结构能够影响组织的创新过程。扁平化的结构和更少的控制有利于人员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从而有利于组织的创新。

④技术水平。技术是企业的硬实力。创新来自于企业技术和知识的积累。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创新思维的产生。

⑤领导的风格。如果领导者鼓励员工提出疑问,鼓励打破权威,容忍员工犯错误,那么,这样的领导风格有利于组织变革和创新的产生。

⑥成员的因素。人的因素是创新抵触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对于创新的抵制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a. 个人利益。创新意味着原有的组织结构被打破,工作流程将被重新设计,利益将重新分配。人们害怕失去原有的利益,担心丢掉工作、薪水减少或者丧失现在的权力和地位。

b. 缺乏了解。不少组织在进行创新的方式上存在问题,缺乏与组织成员进行事前的有效沟通,创新领导小组闭门造车。组织成员需要知道如何进行创新,如果出现信息真空,就难免谣言四起,让人们焦躁不安。即使创新的方案能使每个人受益,人们也可能会因为缺乏了解而误解它,进而反对它。

c. 评价差异。组织成员间私有信息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创新活动有着不同的评价和看法,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组织员工并不像管理者那样看待企业制定的新的战略目标:组织成员怀念过去的好时光也会导致创新日标认知的差异。这种不同的评价结果产生的抵制力不一定是消极的,因为持有不同意见的双方都可能是正确的。

d. 惰性。人们习惯于原来的工作方式,并不希望打破现状,这使得人们不自觉地产生对于创新的抵制情绪。

e. 团体心理压力。有些团队不能承受变革的心理压力。如果一个团队凝聚力强,来自同事的压力就能让其成员反对哪怕是合理的创新。因为创新可能导致活动,从而活动中关系的改变,使员工失去同事的网络,打乱原有的工作节奏。所以大家不愿打破现状而去尝试新路。此外,创新的时机和其出现的突然性也会造成抵触的情绪。不少组织的创新的阻力就是来自于缺乏对创新时机的合理把握,缺乏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准备的时间。

(2)克服组织创新障碍的方法

①教育和沟通。优点在于人们一旦被说服,就往往会帮助实施变革; 缺点在于如果涉及的人很多,就会很费时间。

②参与和投入。优点在于参加到变革计划中的人会热衷于它的实施,他们所掌握的相关信息也将被包括到计划之中; 缺点在于如果参与者设计了一项不合适的变革方案,就很浪费时间。

③提供便利和支持。优点在于是处理调整问题的最好方法; 缺点在于可能耗费时间和金钱,并有可能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