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壬戊学制
C. 癸卯学制
D. 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A
2. 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考查。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正惩罚与负惩罚的目的都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论,但正惩罚是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惩罚则是通过中止积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认真完成作业”是希望提高发生概率的行为,而“避免父母的斥责”则是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
3. 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的决定战后英国教育发展基本方针和政策的教育改革法案是( )
A. 《巴特勒法案》
B. 《巴尔福教育祛》
C. 《费舍教育法》
D. 《福斯特教育法》
【答案】A
,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于1944年【解析】《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年教育法》
提出,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它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互相衔接的初等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法案确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费舍
教育法》于1918年颁布,主张废除初等学校的学费制等,它的颁布对于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巴尔福教育法》于1902年颁布,该法主张设立地方教育局,赋予地方教育局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等权利。《福斯特教育法》于1870年颁布,该法案要求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等,它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这就要求大家对法案的主要内容和法案的意义非常的熟悉和了解。
4. 在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中”,生员初入学时进入( )
A. 外舍
B. 内舍
C. 上舍
D. 中舍
【答案】A
5. 20世纪20年代,苏联普通学校“综合教学大纲”取消了学科界限,将全部知识按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其中心是( )。
A. 活动
B. 自然
C. 社会
D. 劳动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苏联20世纪20年代教学改革实验的考查。按照1921~1925年间所实施的
,传统学校中的学科界限被打破,学生学习的知识按照自然、劳动和《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
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
6. “学田”制度是在( )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 元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明代
【答案】B
7. 人在解决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之后,容易出现一种以习以为常的方式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倾向。这种现象被称为( )。
A. 学习准备
B. 思维定势
C. 功能固着
D. 思维阻抑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中的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理解掌握程度。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己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惯常的功能后,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8. 被朱熹称为“为学之序”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衡》
D. 《白鹿洞书院揭示》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经典教育语录的熟悉掌握程度。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到出了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为学之序就是上面所说的,学、问、
,是中庸所划分的思、辨、行。这道题的陷阱就在“出自”二字上,这个为学之序是出自《中庸》
学习过程,《大学》主要讲了三纲领八条目。
9. 某校将全体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上午在教室里上课,另一批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有组织的活动,下午对调。这种做法属于( )。
A. 二部制
B. 工读制
C. 复式教学
D. 合作教学
【答案】A
,是为了节【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把握和理解。二部制也叫做“葛雷制”
省教学资源,主要是说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上午上课,另一部分学生则在体育馆等等地方活动,下午的时候再互相调换地点,这样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复式教学主要是说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年级放在一起,老师给一个年级讲完,再给另外的年级讲课。工读制,主要是说把做工和学习结合起来。合作教学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人际合作和互动。
10.“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 )
A. 荀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庄子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