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2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概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答案】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1)资本的一般特点
①增殖性。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资本总是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一旦资本停止了增殖,资本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②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③返还性。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④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
(2)资本的主要形态
①货币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形态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②实物资本形态
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
③无形资产形态
无形资产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等。
④虚拟资本形态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出的资本。
2.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案】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指以存款、放款等业务形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
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②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①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 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陷入萎缩状况; 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3. 风险资本经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风险资本的经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涵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风险资本经营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风险投资支持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成为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支撑点与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催化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的作用迅速加强,并成为增强一国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而加快科技创新并促进高科技企业成长,需要在研究与发展方面比一般生产经营项目有更大的投资力度,在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子以较多的财力支持。
(2)风险投资优化了资本的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与资本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不同,与一般应用成熟技术的生产经营项日也不同,高技术中小企业和项目最需要外部资金投入,但因投资风险比较高,在一般情况下不易获得贷款支持。风险资本投资市场的存在,突破了传统投资理念,使科技进步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获得了相应的资本支持,从社会范围内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以高科技为龙头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风险投资完善了市场机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风险投资追求高额的投资回报,使资本本质特征在市场运营中进一步凸显; 风险投资补充了一般资本投资的不足,完善了资本市场的供求机制; 风险投资支持了高科技企业与项目的成长,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健全; 风险投资对高风险的承担,也使市场风险机制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风险资本对于高科技企业和项日是一种直接具有社会化属性的资本,它在资本市场上对传统投融资方式的局限做出了新的重要的扬弃,因而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资本市场的发育、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4)风险投资使新的就业机会得到增加,推动了经济增长。由于风险投资主要投入具有高成长率的企业和行业,而随着这些企业及其项目的迅速发展,它们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比一般企业增长得更快,从而为社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一旦高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得到支持,
不仅使这部分企业得到发展,而且还将通过技术的辐射作用和社会的分工协作体系,对整个社会科技、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率、竞争率的提升都有积极作用。
4. 简述转型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转变。
【答案】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可以采取不同的调控方式。宏观经济调控基本上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就是国家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直接对每个微观经济单位进行的宏观调控。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宏观调控。两种宏观调控方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否通过市场机制这一中间环节来发挥作用。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这种直接调控方式在建国初期对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曾经发挥过它应有的历史作用,但它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调控方式,一方面容易忽视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压抑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其失去生机和活力; 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发挥甚至否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很难达到有效调控的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凋控。
(2)宏观调控方式作为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宏观调控方式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以间接调控为主,并不否定直接调控方式。由于直接调控方式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和速效性的特点,当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总量、结构或速度上的严重失衡和失常时,为迅速有效地解决矛盾克服困难,使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恢复正常状态,在重视间接调控的同时,也需采取某些必要的直接调控方式。转型期,我国宏观调控方式主要呈现以下二个特征:
①宏观调控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体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总量关系、货币发行等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而大量的一般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及小型建设,则主要山市场调节。政府计划指导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安排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协调重大比例关系,并综合配套地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
②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即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进行直接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解决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才能既真正管好宏观经济,又放开搞活微观经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