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华大学人文学院627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我党近年来强调“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因为股份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股份制经济是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分散的分属于不同所有者的生产要素集为一体,统一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利的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制经济的存在,以生产要素分属于不同所有者为前提。投资入股是实现股份制经济的基本途径。生产要素的统一经营使用是股份制经济经营活动的基础性条件。按股分利是股份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

(2)股份制经济是一种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形式,它能改变生产要素分散使用的格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股份制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它为自己服务。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由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3)在我国组建股份制企业,有利于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和筹集重点项目资金; 有利于理顺企业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协调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我党近年来强调“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是因为股份制本身的优点和作用,它并非一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只有由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才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错误。具体分析如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虽说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但从其革命性质上来看,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它们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

【答案】错误。具体分析如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它们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②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这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3)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这两个联盟在民主革命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对民主革命起主要作用的是工农联盟,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一定时期对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①劳动收入。这部分人办企业必然要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经营管理是一种复杂劳动,而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可以创造倍加的价值。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没有固定劳动时间的限制,没有“上班”、“下班”之分,而劳动时间的延长也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②要素收入。私营企业主作为有产者,其资产也必然带来要素收入; 有的私营企业主还拥有技术专利或技术专长,其技术也会带来要素收入;

③风险收入。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机遇与风险并存,私营企业主进行商品生产,要冒市场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个人担负的,因此,也应该获得风险收入。私营企业主可能在某个时期或某个项目上抓住机遇,发了大财,这实际上是风险收入或胆识收入。

(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题目的观点是错误的。

5.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答案】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

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适应当前的时代特征的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①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用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比,它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②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

二、简答题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勿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起到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作用,是因为他们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还是社会变革的卞体。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事业的创造者,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

7. .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答案】(1)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从1978年至今,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兴办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中央决定开辟长江、珠江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

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