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805专业基础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流动性陷阱

【答案】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2. 税收乘数

【答案】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税收乘数用公式表示为:

可以看出,税收乘数为负值,这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其原因是税收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会相应减少,因而税收变动和总支出变动方向相反。税收乘数的绝对值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1减边际消费倾向之比,或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比。

3. GDP 折算(平减)指数

【答案】GDP 拆算(平减)指数是名义GDP 和实际GDP 的比率。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 是按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 折算(平减)指数公式为:

GDP 折算(平减)指数=

GDP 折算(平减)指数用来衡量在基期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这个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不同,因为它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因为GDP 折算(平减)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GDP 折算(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4. 功能财政

【答案】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产出和收入。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求角度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则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性政策; 反之亦然。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5. 平衡预算

【答案】预算盈余BS=政府的收入一政府的支出。平衡预算有以下两层含义:

(1)BS=0,即政府的收入完全等于政府的支出,政府完全实现了收支相等。

(2)△BS=0,即政府收支的变动量等于0。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各国普遍采取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都收支平衡。年度平衡预算后来演变成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预算平衡,即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补衰退时的赤字,实现整个周期盈余与赤字相抵。

二、简述题

6. 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些不同意见?

【答案】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存在不同意见。以货币政策为例,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同的政策规则:

(1)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这就是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所谓“单一规则”。他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最好的选择,此外就不要再作其他政策调节。

(2)以名义GDP 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中央银行宣布一个名义GDP 的年增

长率目标,若名义GDP 上升到此目标以上,就降低货币增长以抑制总需求。若低于此目标,就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

(3)以一定的名义通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中央银行公开宣布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根据实际通胀率与此目标违胀率的偏离程度调整货币供给,即实际通胀率高于目标通胀率时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反之则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

(4)以一定的真实利率(“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规则,即泰勒规则。泰勒认为,货币政策要能调节物价和经济增长,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的名义利率作为主要操

作方式。若实际通胀率和失业率偏离目标值时,就应当调整名义利率,以抑制通胀或降低失业率。

7. 新凯恩斯主义,“新”在何处?

【答案】新凯恩斯学派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也产生了新的思想。新凯恩斯主义“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新古典学派的观点的肯定和吸收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新古典学派的部分观点是能够加以肯定的,从而应该被吸收过来。他们所肯定和吸收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两个:

①理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 收集的信息不但涉及过去,而且牵涉到未来的事态。

②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者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2)对原凯恩斯主义的吸收和修正

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市场非出清的假设,但两者的市场非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主要在于:

①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但是调整是缓慢的。

②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阐明为什么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增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定:一个就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另一个就是理性预期,这一假设来自新占典宏观经济学。

8. 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 ,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