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影响迁移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迁移不是自动产生的,它受制于各种条件,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定势。

①相似性: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客观因素的相似和主观因素的相似。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属于客观相似性,它包含学习的共同结构成分与表面成分。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奥斯古德的迁移逆向曲面都是学习材料相似性的典型代表。吉克与霍利约克认为,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包含结构特性的相似和表面特性的相似。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是主观相似性,也影响迁移的产生。并且两种学习情境中所涉及到的其他成分的相似,如态度、情感以及学习中的环境线索等也影响迁移的产生。

②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经验的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和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都影响迁移的产生。决定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的认知技能与元认知技能。因为迁移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来完成的,而认知技能与兀认知技能又是调节、控制认知活动,保证其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③定势:定势是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中,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定势使个体在认识方面和外显的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使个体在活动方向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即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2. 布鲁纳的教学观。

【答案】(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①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够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②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③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①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③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④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3. 举例说明促进知识理解的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有哪些?

【答案】知识的理解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复杂的智力动作,而实现的思维过程。即运用己有的知识应用,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促进知识理解的加工策略主要有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加工。

(1)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己有知识建立联系的策略。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的方法。最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摘录、提要、提问、笔记等。

①摘录:能使学生快速地找到和复习课文中的重要的、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摘录必须慎重,只能摘录重要的、相关的信息。

例如:巴尼特(J.E.Bamett )等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三种听课力法的效果。学习材料为1800个词的美国公路史,以中等速度呈现(每分钟120个词)。三组被试分别以不同的方法听课。A 组一边听,一边自己摘录要点:B 组在听时能看到已作好的摘录,但自己不动手写; c 组单纯听讲,不做摘录。学习之后进行回忆测验,结果自己动手写摘要组的学习成绩最好,看摘要但自己小动手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组成绩最差。后来让被试复习听过的材料,并鼓励他们用摘要和其他加下材料的方法复习。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只对B.C 两组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原因是A 组原先学习时己经采用了较先进的方法,后面的方法无改进; 而B.C 两组原先采用较差的方法,后来的方法有显著改进。

②提要:提要不同于摘要,摘要只是摘录课文中的原句,而提要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实验中,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一些短文,一半学生所读文章中的每个段落都有能概括主要内容的小标题:另一半学生所读文章则没有任何小标题。然后,这两组学生又分成两半,一半在每读完一个段落后,要求学生自己写提要; 另一半学生则不要求写提要。结果表明,写提要的比不写提要的学生测验成绩更好; 有标题又写提要的学生成绩最好。可见,写提要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③提问:无论阅读还是听讲,学生要经常评估自己的理解状况,思考诸如“这一新信息意味着什么? ”“与课文中的其他信息以及以前所学的信息有什么联系? ”等问题。

例如:在做英语阅读理解题时,先看文章后面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同时使学生能迅速找到所需的材料。

④笔记:包括摘抄、评注、加标题、写节段概括语和结构提纲等活动。研究表明,学生不但可以借助做笔记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和信息加工过程,而且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新旧

知识建立联系。

例如:梅耶(R.E.M.dyer )等人以大学生和中学生为被试对做笔记技术进行了研究。被试分两组。A 组在观看巧分钟有关计算机程序或统计学内容的录像时运用做笔记技术,B 组单纯观看录像。学习后测验两种迁移效果:一是近迁移(在与学习材料相似的任务中的迁移); 二是远迁移(在与学习材料不相似的任务中的迁移)。实验结果表明:差生在计算机材料和统计学材料的测验中,A 组近迁移成绩略低于B 组,远迁移成绩则显著高于B 组。优等生,在计算机材料和统计学材料的测验中,A 组的近迁移和远迁移成绩都高于B 组。

(2)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它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组块策略等多种形式。

①描述策略:将孤立的单词组成描述性句子。

例如:把“苹果”、“老鼠”组织成“老鼠咬了一口苹果”这样的句子,就比较容易记忆。 ②表象策略: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

例如:在配对学习“长颈鹿一手表”时,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或实地画出“长颈鹿脖子上戴着一块手表”的画面,这样就不易遗忘。

③归类策略:将离散的项日按语义类别组织成序列,以减少记忆项目的数量。

例如:让儿童记忆一组图片时,10岁左右的儿童就开始能自发地使用归类组织策略,对同类物品互不相邻的各式各样的图片,儿童能按家具、动物、植物、交通工具、衣物等类别来进行重新排列。

④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元(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信息单位。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句子。一般认为不同组块所含信息量是不等的,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

例如:“教育心理学”5个字对于根本不懂心理学的人,是5个组块:对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2个组块(教育、心理学):而对心理学家,则只是7个组块。

4. 学习需要的形成主要有哪两条途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

【答案】(1)学习需要的形成的两条途径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其形成主要有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这两条途径。

①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 ②间接发生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2)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①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