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802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消费者价格指数及其缺陷。
【答案】(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
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2)消费者价格指数尽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们的生活费用,但却存在以下诸多缺陷: ①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组合的种类和数量是固定的,如果一些消费者实际消费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组合及数量与CPI 不一致,这些消费者的生活费用及其变化就不能完全在CPI 上反映出来。比如目前中国的CPI 中食品的权重很高,而高收入者的主要消费支出可能用于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和服务等,高收入者的生活费用及其变化就会与定期公布的CPI 不相一致。
②消费者价格指数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替代倾向。由于CPI 衡量固定的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所以,它没有反映消费者用相对价格下降的物品进行替代的能力。因此,当相对价格变动时,真实生活费用的增加比CPI 慢。
③消费者价格指数没有考虑到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出现。当新产品或新服务出现后,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消费者为了维持既定生活水平所需要支出的钱可以减少了。因此CPI 会高估生活费用的变化。
④消费者价格指数难以反映和衡量产品和服务质量。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了,而这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保持不变,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上升了; 反之,则下降。但由于CPI 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组合是固定的,所以也难以反映和衡量产品和服务质量。
2. 什么是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它有什么涵义?
【答案】(1)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离散形式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k 为人均资本,y 为人均产量,s 为储蓄率,。n 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 减去(n+δ)k 项。(n+δ)k 项可以这样来理答: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 ,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 ,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 。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δk 。总计为(n+δ)k 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n+δ)k 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 的上升,即△k>0,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一资本广化
(2)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涵义
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在这些国家中,劳动力人均资本量较高,因此人均产量也较高。相反,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贫穷。在这些国家,面对人口增长,为保持资本一劳动比率不变,需要把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这种资本广化的要求使得资本深化变得更为困难,从而使得人均资本量减少。
3. 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与功能财政政策有何区别?
【答案】(1)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按历史发展阶段主要分两种:①年度平衡预算要求实现每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②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预算平衡,即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顶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补衰退时的赤字,实现整个周期盈余与赤字相抵。功能财政思想则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可根据反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妨碍政府则政政策的正确制定与执行。
(2)平衡预算财政与功能财政思想的共同点是,两者的目的均是设法使经济保持稳定。 (3)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后者则不强调这点,而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可见,功能则政思想是对平衡预算则一政思想的否定。
4.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
【答案】一般来说,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更严重些。分析如下: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当某些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出现增长时,可以经常看到各种职业或地区之间供求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往往“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造成的。
由于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因而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加就业信息或协助劳动者家庭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且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5. 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答案】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假定条件是货币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随收入上升而增加。
如果这些条件成立,则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若利率上升,货币投机需求减少(即人们认为债券价格下降时,购买债券从投机角度看风险变小,因而愿买进债券而少持有货币),为保持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平衡,货币交易需求必须相应增加,而货币交易需求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会增加,于是,较高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相结合,才能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则LM 曲线不可能向右上方倾斜。例如,古典学派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只是为了交易,并不存在投机需求,即货币投机需求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LM 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反之,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将无限大(即这时债券价格太高,只会下降,不会上升,从而购买债券风险太大,因而人们手头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再愿意去购买债券),从而进入流动性陷阱,使LM 曲线呈水平状。由于西方学者认为,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一般既不可能是零,也不可能无限大,是介于零和无限大之间,因此,LM 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6.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哪些影响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限制因素?
【答案】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限制因素:
(1)政策时滞。例如,认识总需求的变化,首先认识需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政策,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其次,认识了需要采取的政策后,从制定政策到国会讨论、表决、通过也需要时间,如果前者称为认识时滞,则后者可称为政策时滞; 最后,从采取了一定政策到该政策见到效果又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可称为效果时滞。
(2)不确定性,主要指两方面的不确定性:①各种乘数难以准确地确定,包括各种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以及财政政策乘数等; ②总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例如,本来预测经济萧条需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但很可能这种政策出台不久,投资需求从而总需求就忽然强劲起来,导致扩张性财政政策变成了通货膨胀的导火线。
(3)外在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例如,国际资源价格的大幅度突然波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突发性变化等,都可能导致原有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也会严重影响政策的有效性。如果财政扩张会使利率明显上升,并且使私人投资明显减少,那么财政政策就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