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华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潮
【答案】新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新潮》。
(1)新潮社
新潮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椅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新潮》
《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绍钧、欧阳予倩等。《新潮》英文名为“The Renaissance",意即“文艺复兴”,其宗旨为“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提倡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观,抨击封建礼教。
2.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答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一个革命文学团体,简称“左联”。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最初成员有五十余人。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的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实践,译介和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同“民族主义文艺”和各种错误文艺思潮作坚决斗争; 积极提倡革命文艺创作和文艺大众化,开展工农兵通讯员运动,努力培养新作家,壮大革命文艺队伍。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自动解散。左联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其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 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 组织工作方面存在严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3. 文件不存在或是被锁定!
【答案】
4. 《山洪》
【答案】《山洪》是吴组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鸭咀涝》。其主要反映的是新四军在皖南抗战的故事。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农民民族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塑造出章三官这个质朴
善良,坚韧勇敢的农民形象,是抗战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山洪》通篇可以用“茂林话”进行阅读,其中描写的人物、掌故、生活场景和儿歌,都是当地人所熟知的,读来倍感亲切。
5. 《新月》杂志
【答案】《新月》杂志是新月社于1928年3月10日在上海创办的月刊。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任编辑,它的创办标志着新月社重新开始活动。杂志主要发表新月派诗人的作品和理论。1931年11月,新月社代表人物徐志摩机坠身亡,新月社活动渐衰。1933年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4卷第7期停刊,新月社宣告解散。
6. 《骆驼祥子》
【答案】《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小说,载于《宇宙风》1936-1937年25-48期。小说以旧北京为背景,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破产的青年农民祥子到北京拉了三年洋车,刚买上一辆新车就被匪兵掳走。样子拼命拉车挣钱,准备第二次买车,钱又被孙侦探抢去。车厂老板刘四爷之女虎妞迫使祥子同她结婚,替他买了辆新车; 但不久她因难产死去,祥子只得将车卖掉料理丧事。几次积钱买车不成,祥子绝望了,终于自甘堕落。作品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结构严谨,笔调流畅,地方色彩鲜明:样子、虎妞、刘四爷等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7. 《在酒楼上》
【答案】《在酒楼上》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16日的一部短篇小说,载同年《小说月报》15卷5号。小说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敢作敢为的有志青年吕纬甫,十年后却由于理想的破灭,对前途的绝望而变为一个穷愁潦倒、麻木颓唐的老夫子,整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陷入顾影自怜的泥淖不能自拔。作品通过吕纬甫的悲剧,针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软弱性,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的时代氛围。小说重叠使用三个“第一人称”(“我”、吕纬甫和老发奶奶),把不同时空的生活场景连缀起来,以浓厚的抒情笔调描写环境和人物; 结尾则采用象征,因而情韵丰富。
8. 《缀网劳蛛》
【答案】《缀网劳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许地山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 二是指其同名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缀网劳蛛》反映了妇女所受的惨重压迫,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佛教思想; 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由商务印书馆在1925年出版,收入《命命鸟》《缀网劳蛛》等十二篇小说。其中《换巢莺凤》记述一个贵族小姐为追求自由恋爱而上当送命的悲剧; 《商人妇》描写一个商人妻子被丈夫卖给印度人而备受凌辱的苦难遭遇; 《枯杨生花》写一个孤苦无依的老渔妇在他乡遇见昔日恋人的故事。作品多写妇女婚姻悲剧,故事情节曲折,充满异域情调和传奇色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二、简答题
9. 简析郭沫若《女神》的创作特色及局限。
【答案】(1)《女神》的创作特色
①思想内容上:狂飘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展示
《女神》突破了传统政治与道德观念对社会批判的限制,希望在现实的否定中建立社会与自我的一种统一性,顺应并反映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精神,因此《女神》成为新旧交替时代无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鼓舞着创造社、湖畔社、浅草—沉钟社等一大批诗人。它的生命观念以及彻底否定的社会批判方式,也很快转变成新文学发展中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传统,直到1940年代,它们经过置换和变形,仍为不少诗人沿袭。
②形式上:诗体解放和古典诗歌技巧的沿用
在诗的形式上,诗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的创造。为了打破一切旧的诗形,反映崭新的思想内容,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诗人还创造了把诗与散文、打情与叙事结合起来的诗剧,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女神》继旱期白话诗人半文半白及偏于散文化的尝试后,同样以其破坏性使新诗从旧诗词中解放出来。郭沫若宣称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为此,他仿照民间自由体诗,学习泰戈尔,特别是惠特曼的自由体诗,借鉴日本诗坛废除徘谐和歌格调采取自由诗律的经验,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其大多数诗歌都去严格的格律而代之以自由的内在韵律,依据情绪的波动构成“自然的音节”,来表现其情绪消长,一方面诗里的爱和恨大多强化到了极端的程度,另一方面仍然都稳妥地保持着情绪与音节变化的呼应,特别是善于密集地、对应地使用“啊”“哟”这类叹词,作为独立或者附属性的音节单位,以显示内在情绪的律动与力度。五四新诗出现以后,《女神》是第一批创造出这种情绪节奏的诗歌代表作。
③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运用
《女神》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奇异的联想、极度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诗人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在语言上,既运用白话日语,又采用古今中外的语汇,状物写人,锐意求新,且带着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诗的语言不仅异常丰富,而且十分形象生动、绚丽多彩和富有表现力。为了表现奔放炽热的感情,诗人还运用叠句、排比句等句型,形成急促的节奏,从而形成诗歌高昂的格调。
此外,为了阻止散文化,同时也是由于歌德范式的影响,《女神》在韵脚、诗节、诗行的设计上也沿用了某些古典诗歌的技巧。《女神》的诸多探索,为其后诗歌的多样化发展积累了经验。
(2)《女神》的创作局限性
《女神》作为中国新诗的探索之作,在艺术方面也存在缺陷:常用呼喊的方式,不善于用侧笔和暗示,通过具体意象透露,显得单调浅露,缺乏丰富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且大量夹用外语词汇,仍存在欧化的倾向。
总之,《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既受了西方积极浪漫主义和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的影响,又表现出郭沫若的独特艺术个性,即把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浪漫主义激情,同奇特的想象、比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