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3土地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农业经营规模
【答案】农业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
2. 经济地租
【答案】经济地租又称理论地租,是指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剩余部分,即利用土地所得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3. 土地
【答案】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4. 土地开发
【答案】土地开发广义上是指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利用:狭义上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于耕作的生荒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
二、简答题
5. 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
【答案】关于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的改革与完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当前农村普通存在的土地使用经营的主体形式。
从整体来看,它适应中国农村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的觉悟程度。因此,目前多数地区土地的使用经营形式不宜做过大的,调整仍以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深化改革的立足点。对于家庭承包制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则应采用合理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以使承包制进一步合理化、规范化与法制化。在经济发达、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动逐步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6. 简述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答案】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包括: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节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
7. 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搞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效益;
(2)实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抓紧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充分利用城区闲置土地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
(4)向城市土地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
8. 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答案】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是国家主权的物质实体,绝对要求由国家统一管理;
(2)土地永恒存在及可永恒利用,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一般不存在丢失与注销的问题;
(3)土地资源管理,既是宏观管理,同时又是微观管理。
三、论述题
9. 我国农村土地补偿金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答案】(1)我国农村土地补偿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①补偿标准偏低,测算方法不够科学合理
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费计算方式为“产值倍数法”,即征用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 安置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以现金形式补偿的通常都在每亩1.5~3.5万元之间。这种测算办法说服力较差。
a. 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不尽合理;
b. 征地补偿标准未包含土地的增值部分;
c. 一次性“买断式”给付,使补偿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②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财产的经营权
现行的征地制度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使承包人获得了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和根据需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 在承包期内,农户可以稳定、自主地支配土地承包经营权,并获得相关利益,成为派生的、独立的财产权。这种变化使农户成为独立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独立地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收益。现行征地制度在承认农民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又剥夺了农民对集体土地拥有的所有权及其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承包权的剥夺: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物权以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两个对立的财产权,分属于两个独立的主体一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
③现行的补偿金制度可能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1995年到2002年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从36%提高到43%。这意味着2002年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2/5以上来自于城乡之间的差即,表明城乡之问收入差距是非常巨大的。此外农村居民却没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待遇,农村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保障。如果因征地再倾斜城市,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将扩大,这一方面影响国内的总体需求能力; 另一方面也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完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金制度的措施
①严格规范土地征用制度,强化农村集体组织和土地承包者的主体功能,提高其谈判能力,并限制政府的牟利行为
a. 要充分尊重农民市场主体的地位,引入市场机制,让农民与开发商直接谈判,在农民愿意接受的价格下,按法定程序转让土地,并逐步实现征购并轨;
b. 要制订科学的法规和合理的办法,充实和完善《土地管理法》,如依法设立征用权,明确征用权的主体、范围、补偿标准,特别要赋予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谈判过程中的所有者申诉权,完善征地委员审议、裁决制度,以合理解决土地征用中的纠纷,切实保护集体所有者和农民的权益。避免某些利益集团在从事土地使用权流转交易的过程中,伺机钻营、谋求私利,造成土地收益的严重流失。把政府排除在利益分配之外,其职能要由直接经营土地转向规划、调控、管理、指导、监督和服务。
②按土地征用目的分类建立土地补偿机制
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
对公益性用多由政府投资开发,尽量提高补偿金标准,并做好规划,使征地范围成为一定的经济圈,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对准公益性用地,除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还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同征地主体平等协商谈判,让农民分享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避免土地被“买断式”征占。
对经营性用地应在符合规划要求和审批制度的前提下,集体组织与用地者引入谈判机制,允许集体土地逐步进入一级市场,让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一方,直接参与市场交易; 也可委托地产交易市场等中介机构办理。
③多种渠道完善土地补偿金制度
在土地征用问题上,宪法做了明确的修改:“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要求:
a. 提高现行土地补偿标准;
b. 加强对补偿金的监管,引入资金的正常增长机制;
c. 完善补偿金的使用。补偿金使用主要考虑的是保值和增值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