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关于类别的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关注人们是如何进行类别学习的。要想达到研究人们如何进行类别学习的研究目的,就必须要给被试呈现他们不熟悉的类别材料,并观察记录被试在将刺激材料分配到这些类别时的行为表现。一般来说,要保证被试对实验材料的不熟悉性就要求实验设计者设计出新颖、随意的类别对象,即人工类别材料。人工类别的创建方式会导致类别学习的方式有所不同。
先前的类别学习研究大多数是基于反馈来进行研究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类别学习和归类判断往往没有反馈,并且有时要根据类别中少数已知的样例来对一些可能的而非现实的个体样例所属类别做出判断,即要求根据类别中少数已知的样例来判断其它一些可能的个体是否是某类别中可能的个体。本研究针对的主要是上述类别样例的可能性思维。
根据对影响可能性思维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初步假设这些因素对可能性思维的影响机制。根据此模型解释,对对象结构进行变异生成新可能性是产生可能性的根本机制。本研究借鉴类别学习和归类的实验研究所采用的人工类别材料,用两个实验初步验证了可能性思维的对象结构变异产生机制。
实验1考察人们如何根据给定已知的类别原型或者给定已知的类别少数样例来判断类别所包含的可能的样例。实验发现,基于原型的可能性判断任务和原型加样例的可能性判断任务的成绩显著高于基于样例的可能性判断任务的成绩。被试可能性判断的成绩随类别样例与类别原型的相似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实验2考察人们如何根据给定已知的类别少数样例来判断类别所包含的可能的样例。实验发现,有变异提示条件下的类别样例可能性判断成绩显著大于无变异提示条件下的类别样例可能性判断成绩。无变异提示条件会提高对头和触角与原型相同的样例的可能性判断成绩,有变异提示条件会提高对头和触角与原型不完全相同的样例的可能性判断成绩。
综上所述,可能性思维的过程是按照对象结构变异产生机制来进行的。主体首先根据可能性思维任务中的对象结构来形成对于该对象结构的心理表征,然后主体对对象结构进行变异,来生成各种可能性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可能性判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