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0新闻传播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可信性效果

【答案】可信性效果是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在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后提出的概念。可信性效果意在说明: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这一概念说明,对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2. 重点访问

【答案】重点访问是访问法中无结构访问法的一种。它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创造。重点访问的“重点”是指访问所侧重的内容。具体做法为:先将访问对象置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如看一部电影、参与一场政治集会等,然后,再请被访问者自由说明他在这一情景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景的认识。

3. 组织

【答案】从广义上来看,任何由若十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人体组织等等。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从这个定义而言,组织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又与一般的松散群体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区别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即是否存在着一个“管理主体”。在这个分类标准下,凡是具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的群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或成立。与一般社会群体的目标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它的实现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4. 刻板印象、刻板成见

【答案】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成见,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5. 信度、效度

【答案】信度是指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变量。换言之,信度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效度

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换言之,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二、问答题

6. 传播媒介的类型

【答案】媒介,又称媒体,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传播媒介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内容,一般而言在介质和传播类型上分为两种。

(1)按传播介质分,可分为:体语、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多媒体媒介。

(2)按传播类型分,可分为: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数字多媒体传播媒介。

7. 传播制度中的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它的主要观点有: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比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三、论述题

8. 联系历史与现实,评述传播研究中的“技术决定论”。

【答案】(1)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该理论认为,技术是一种按照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它虽产生于人们的需求,但一旦成为气候,便很容易脱离人的控制而成为脱堰的野马。其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强技术决定论和弱技术决定论。前者认为技术是决定社会发展惟一重要的因素,而后者则主张技术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2)技术决定论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近代以物理学为代表的新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决定论的产生奠定学科背景。新科学成为技术决定论的背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它在知识上有巨大的优越性,更为主要的另一方面在十新科学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为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在实际应用和发明的前面,并启发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发明出现后,又为科学研究与工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科

学一一技术的这种循环互动直接引发近代以来的工业革命,肇始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参与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将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历史力量。

②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发展成为技术决定论的产生的思想背景。人们以为文化是一个无需任何能动的、发展着的、自然的佐助而可以自行发展的系统,科技作为其中最具活力和革命性的部分能够自我决定、自我发展,能够自动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属人世界。在此思想背景下,技术决定论的产生非常自然。

(3)技术决定论的发展与反思

①对新闻媒介形态的变化而言,技术扮演了核心的推动作用。没有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媒介形态与功能的不断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极端低下,人类只能凭借体语和简单的信号进行信息传递。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和文字得以发明,这促成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变革,即信息可以借助文字进行编码并传布久远。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更为人类传播提供简便的载体,并为信息的大规模复制和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性。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电子媒介的诞生,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为提升。随着卫星和互联网的出现,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决速流动,人类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以时间压缩空间成为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

②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对技术的发展也有制约作用。如果不是在一个宏观的政治经济脉络和历史情境中去分析,这种技术决定论只能导致似是而非的分析和标新立异的结论。工具毕竟是人创造和发明的工具,它可能会改造人、改造人类社会,但终究是在人和人类社会复杂性基础上进行的改造,人类如何利用和控制技术,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着技术的特点和性质。

总之,从历史上看,技术决定论从本能的意义上恰当地描述西方近现代文明的特征。并且伴随着近代以来西方的殖民活动,这种发展原则几乎被所有国家都认可。但这种决定论必然推出价值一元论和文化一元论,它不能适应人类所面临的新问题。要解决新问题,必须批判媒介技术决定论,正确认识和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真正地理解新的发展原则。

9.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的发展状况。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是在探索中发展的。

(1)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8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需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言论出版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保证。

(2)新中国的传播制度是伴随着各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新闻总署成立,成为领导和管理全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政府机构。建国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为推动对旧制度的社会主义改造、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