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34地理学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沉积岩

【答案】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又称水成岩。它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风化作用是沉积岩的物质来源的主要渠道,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它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占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2. 土壤溶液

【答案】土壤溶液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可溶性物质浸出的水溶液,主要包含无机离子、有机离子和聚合离子以及他们的盐类。它与固相部分紧密接触,并与固相表面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其组成与活性,随外界(大气、水、生物)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一方面可作为植物营养源,另一方面受一些金属离子污染。土壤溶液的组成有一定规律,它反映土壤类型的历史与特性,也反映季节性动态及农用情况。

3. 限制因子

【答案】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4. 土地评价

【答案】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之后,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属性做质量鉴定,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土地的价值。

5. 地震

【答案】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

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即大地的快速震动。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 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6. 水位

【答案】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水位变化,如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造成河床下降或上升。

7. 水圈

【答案】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主要指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按照水体存在的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海洋、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五种主要类型。它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同时,它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二、简答题

8. 自然地理学基本规律有哪些? 举例说明。

【答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有:

(1)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亦有表现。例如:

纬度地带性:同一时期,我国气温由北至南逐渐升高;

经度地带性:我国降雨由东至西逐渐减少,东部气候湿润,到西部则变为干旱地区;

垂直地带性: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荒漠、荒漠化草原、山地针叶林、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亚高山稀疏植被。

(2)非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沙漠中出现绿洲,沙漠地区炎热,干旱,却能出现绿洲,这便是非地带性规律的表现。沙漠中出现绿洲多是因为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影响了地带性规律出现非地带性规律。

9. 生态系统的组分有哪些?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

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具有一定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各组分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二个类群。

(1)非生物成分包括太阳辐射能、H 2O 、CO 2、O 2、各类无机盐和蛋白质、脂肪、糖类、腐殖质等有机物质。它们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源泉

(2)生产者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蓝藻、为数不多的光合细菌与化学能合成的细菌,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自养成分,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吸收的无机物合成为葡萄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质中,为一切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它们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

(3)消费者包括各类动物,属于异养生物。它们不能利用太阳能制造食物,只能依靠植物为食物获取所需的能量,维持其生存。消费者根据其食性不同又分为:

①植食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物资源的动物,属于第一级消费者。

②肉食动物,以捕捉动物为主要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

(4)分解者主要指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它们把动植物的排泄物和死亡有机残体等复杂有机物逐渐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被生产者重新吸收利用,所以分解者又称为还原者,它们在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中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分解者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不停地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发生循环。

10.试述土壤形成因素。

【答案】土壤的形成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1)气候

分为直接、间接两方面。

①直接影响是指通过水分、热量交换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②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对岩石风化和植被类型的影响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

(2)生物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它们为土壤提供肥力,是促进土壤的形成的主导因素。

(3)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本身的组成和性质对此后土壤的形成发育有着深刻影响。不同的母质,会导致不同土壤的形成。

(4)地形

地形高低的不同会对土壤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因为高度不同,温度、降水、湿度都会有明显不同。而坡度、坡向,也对土壤的水热条件有显著影响。

(5)时间和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发育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时间能够决定土壤发展的程度和阶段,也会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而人为活动往往会改变植被状况,从而将自然土壤结构改造为人为土壤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