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广西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培训题库>中医外科学题库

问题:

[单选] 患者,男,68岁。因感冒伴发口唇成群小水疱,破溃后呈糜烂与结痂,自觉瘙痒,灼热。其治法是()

A . A.内服黄连解毒汤
B . B.内服普济消毒饮
C . C.内服五味消毒饮
D . D.外搽青吹口散油膏
E . E.外搽白玉膏

5岁男孩,发现右侧腹部进行性增大的肿块1个月,不规则发热、乏力、消瘦。IVP示右肾不显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肾癌。 巨大肾积水。 肾母细胞瘤。 肾上腺神经瘤。 肾结核。 中年男性,尿蛋白1.8g/d,血尿,眼睑和下肢轻中度凹陷性水肿,血压150/95mint{g,血红蛋白90g/L,血肌酐200μmol/L。以下治疗不适合的是() 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摄入量。 积极控制高血压,应用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泼尼松片60mg/d。 避免有损肾功能的因素。 应用血小板解聚药。 发病7~10天后中央角膜出现上皮下浸润考虑() 单纯疱疹病毒。 带状疱疹病毒。 梅毒。 麻风病毒。 腺病毒。 部分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特点() 轻度远视。 发病晚,在3岁以后。 视远视近斜视角不等。 平时以正位为主。 屈光矫正后斜视度变小。 药效学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 相加、代谢和拮抗。 协同、代谢和拮抗。 相加、协同和拮抗。 相加、协同和代谢。 相加、抑制和拮抗。 患者,男,68岁。因感冒伴发口唇成群小水疱,破溃后呈糜烂与结痂,自觉瘙痒,灼热。其治法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此证为热疮,本病多见于高热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如感冒、猩红热、疟疾等,好发于口唇、鼻孔周、面颊等皮肤黏膜交界处,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特点是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互相融合,发病前患处皮肤有发紧、烧灼、痒痛感,治以外用药以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为主。外治用青吹口散油膏。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