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复合材料基体,但是其固化收缩率大,制品易产生变形和翘曲,同时由于收缩而产生的残余应力可能导致基体开裂,影响制品的力学性能。在高温模塑成型工艺中加入低轮廓添加剂(LPA)能够有效地控制收缩率,已经成为成熟的工艺措施。近年来,复合材料低成本化技术需求日益强烈,中低温固化成为最重要的技术方向之一,低压SMC、RTM等工艺迅猛发展,使LPA在中低温固化条件下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研制了测量树脂固化体积变化的膨胀仪,实验发现不同类型的LPA随着偶极矩、玻璃化温度、与UPR的相容性等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收缩控制效果。聚醋酸乙烯酯类的LPA-A存在一个最佳收缩控制的浓度范围,在这个范围内,LPA起到补偿收缩的作用,而在这个范围之外,LPA的作用仅相当于填料,不能起到收缩控制作用。对于聚苯乙烯类的LPA-C,试样收缩控制效果随着LPA-C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对低轮廓UPR中低温下固化试样的形态的详细研究表明:极性较大的LPA在固化过程中更有利于从UPR相中分离出来,形成有利于补偿收缩的两相交互连续的形态结构,而玻璃化温度与UPR的差别大且低于固化温度的LPA,则使得固化试样形成微孔的时间长、效率高。对于含聚醋酸乙烯酯类LPA的试样,形态随着加入浓度的增加存在两次明显的转变。在第一个转变点之后,固化试样形成富LPA相和富UPR相交互连续的结构,而在第二个转变点之后,连续的UPR相消失,固化试样中颗粒结构占主导地位,另外,试样的不透明度可以揭示收缩控制的效果,不透明的试样表明其中有微孔形成。通过上述实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UPR中低温固化的低轮廓收缩控制机理,低轮廓UPR的固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引发、相分离(旋节线分离以及合并与长大)、凝胶和微孔形成。相分离以及微孔的形成是决定UPR/LPA/苯乙烯低收缩性能的关键。随后进一步研究了在低轮廓UPR体系凝胶后固化时的一维固化应力及低收缩对固化应力的影响。发现LPA对于减小UPR树脂体系的固化收缩应力具有明显的效果,LPA的含量、温度及LPA的类型对固化应力的产生和发展均有较大的影响;体系固化时体积收缩与固化应力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该研究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内应力控制及宏观性能设计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研究提出了发展既具有优良的低收缩效果又具有均匀内着色性的LPA的设想。首先采用自由基悬浮聚合并进行羧基改性,合成了不同分子量和不同羧基改性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研究解决了PVAc Tg低、易粘接等不利于自由基悬浮聚合的难点,制得了具有优良低收缩效果的低轮廓添加剂PVAc树脂,并进行了表征和应用研究。所合成的PVAc在中温固化的RTM工艺中得到应用。此外还使用合成的特殊聚过氧化物引发剂,通过两步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嵌段共聚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DSC、凝胶色谱等现代测试技术对引发剂及嵌段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嵌段共聚物既具有优良的低收缩效果,又具有均匀的内着色性,是优良的低轮廓添加剂。将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嵌段共聚物应用于BMC制品,达到了预期的内着色及低收缩效果良好的目的。以上研究结果对于揭示UPR低收缩控制机理,指导LPA的合理选用,改善固化应力,提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促进UPR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使用价值。关键词:不饱和聚酯树脂(UPR),低收缩添加剂(LPA),收缩机理,固化应力,羧基改性聚醋酸乙烯酯,乙烯-醋酸乙烯酯嵌段共聚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