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教育性教学原则。
【答案】教育性教学原则是由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
(1)其主要观点有:
①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先有知识,先受一般教育:
②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多方面的兴趣”。
(2)评价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自不同的任务。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德育获得坚实基础。但是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道德教育,认为二者等同,具有机械论倾向。
2. 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答案】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是对教育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发展定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使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如下: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常用的集中量数有三种: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描述次数分布中“离中趋势”这一特征的统计量,简称“差异量”。一组数据,若离中趋势小,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大; 反之,若离中趋势大,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小。最常用的差异量有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
(3)地位量数(相对位置量数)
相对位置量数有百分等级与标准分数两种。标准分数,主要指Z 分数。Z 分数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位置的量数。
3. 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
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
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2)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 练习方法不当; 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仄倦等消极情绪; 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4. 简述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答案】(1)“新教育运动”又称“新学校运动”
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小同的新学校。
(2)新教育运动的形成:1889年,被誉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兴起。雷迪提出办校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的健全发展,重视儿童的个性特征,使儿童成为完人。新学校破除古典的传统课程体系,开设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
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做法,在法国开办了罗歇斯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此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3)新学校的特点:新学校大多设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周围环境幽静,风景优美,设备优良,采用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新学校重视体育、手工、园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 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道德教育上,向儿童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合作的观念,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4)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1921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七项原则:
①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即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
②尊重儿童个性发展;
③使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
④鼓励儿童自治;
⑤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
⑥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
⑦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保持个人尊严等。
这七项原则实际上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传。新教育运动传入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
,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育联谊会”
(5)与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相比,欧洲的新教育运动更注重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 新教育运动更强调自由教育:新教育运动的理论基础更缺乏统一性。
5. 简述教育实验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含义,并举出两种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效应。
【答案】(1)内在效度的含义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它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的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变量的操纵。
(2)外在效度的含义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外在效度可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
(3)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效应
例如,霍桑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等对教育实验的效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6. 简述骑士教育过程的三个阶段。
【答案】(1)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①从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②七八岁以后为礼仪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童送到高一级的贵族家庭中充当侍童,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使身体强壮有力。
,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③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
奕棋和吟诗; 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2)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武夫精神,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范:对主人和君长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侠。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具有这些品质的骑士很少。骑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以至于目不识丁的骑士比比皆是。
7.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答案】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是三种不同形态的综合课程,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