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9028古代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己亥杂诗》
【答案】《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己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2. “南洪北孔”
【答案】“南洪比孔”是指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二人。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昇(南方浙江钱塘人)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是两部结构宏大的历史剧,被誉为清代传奇南北高峰,在当时影响颇大。《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而《桃花扇》写的是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孔尚任和洪昇因此也被世人并称为“南洪北孔”。
3. 元杂剧
【答案】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己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4. 唐宋派
【答案】唐宋派是明嘉靖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王慎中、唐顺之力矫前七子创作摹拟古人、作品缺乏思想、文字估屈聱牙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估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代表作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等。
5. 《悲愤诗》
【答案】《悲愤诗》是东汉文学家蔡文姬所作的五言诗。《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
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全诗一百零八句,计五百四十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诗人的悲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血泪控诉。
6. 古诗十九首
【答案】《古诗十九首》,古诗组诗名,其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南朝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的。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锺嵘在《诗品》中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7. 《赠白马王彪》
【答案】《赠白马王彪》是曹植于黄初四年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其时,曹植、曹彪、曹彰弟兄三人一同进京朝见曹丕。结果,任城王曹彰在京莫名地死去,曹植、曹彪一同回归封地。他二人本可同行结伴,但遭到监国使者的阻拦,曹植悲愤难当,写下这首八十余行的长诗,赠给他的异母弟白马王曹彪。此诗最早见于西晋初年陈寿所撰《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二、简答题
8. 如何理解《西游记》是“游戏之作”?
【答案】《西游记》是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它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地抒写现实生活,也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西游记》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除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来看,还是在于“游戏之中暗传密谛”,在神幻、诙谐之中蕴涵着哲理。这个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把《西游记》当作“游戏”或“玩世”之作,是《西游记》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主张。这种主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审美游戏
作者吴承恩科场不得意,为人倔强不阿谀,这种生活际遇使得他对科举与官场的腐朽以及社会的黑暗有着相当深广的体验与认识,《西游记》是他游戏冲动的产物,是他通过审美游戏来表现他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
(2)人物塑造
《西游记》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的心学,一些回目和诗赞也非常直接和
明白地表现了这一寓意,如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但是在具体的描绘中,《西游记》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明显地突破、超越了这一预设的理性框架,并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师徒四人在不断扫除外部邪恶的同时完成了人性的升华,孙悟空最终成了一个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作家的审美理想,表现出了一种天真活泼、藐视一切的性格特点,其形象就是作者心中童真难泯的成人梦,在对孙悟空的审美意象中,人们会在有意无意间发现或回到童年。
(3)神幻世界的构造
这部小说表现的是一个超现实的、想象的、神话的意象世界,《西游记》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它逗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开启人们的想象力,满足着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这部小说就在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 在极奇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
9. 苏轼、黄庭坚诗歌对比。
【答案】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诗清新豪健,充满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刚柔相济的风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其诗讲究修辞造句,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提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开创了江西诗派。苏轼与黄庭坚诗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1)推崇的对象不同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2)诗歌风格不同
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体现出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形成“清远雄丽”的诗歌风格。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黄庭坚的律诗有音律的特殊美,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
(3)诗歌成就不同
①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的苏轼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而就创作成就而论,苏轼无疑是当时的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轼都是出类拔萃的。在诗歌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儒、道、释的人生哲学有机的融合在苏轼身上,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同时他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造就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人物。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的表现能力,显示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