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温州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黄金时代》

【答案】《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

2. 第三代诗人

【答案】第三代诗人是指后新诗中最有代表的诗人群体。他们以反北岛的姿态出现,对原有的诗歌观念进行全面调整,反文化、反理性、反抒情。在创作方法上受朦胧诗人的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他们开始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实验、反叛,之后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的立场和态度。他们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其中代表诗人有于坚、李亚伟、韩东等。

3. 学者散文

【答案】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种形态,义称“文化散文”或“大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学者散文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代表作品有余秋雨《文化苦旅》、张中行《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

4. 《再批判》

【答案】《再批判》是指刊登于1958年1月26口出版的《文艺报》第二期上的特辑。它批判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等作品,并指出丁玲、萧军、艾青等“右派”早在延安就“勾结在一起,从事反党活动”,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这场“再批判”还波及到对秦兆阳、钱谷融、刘宾雁、王蒙、刘绍棠等的理论和创作的批判。《再批判》的

批判采取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方法,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严重压制了文艺创作的独创性和积极性,是1957年反右斗争的延续和发展。

5. 《北方的河》

【答案】《北方的河》是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北方的河》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响。

6. 先锋文学

【答案】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出现的各种思潮、流派的总称,又称现代主义文学或现代派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已经有不少作家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先锋文学在新时期成为一种文学潮流。其思想内容是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着重表现这些基本关系在社会现实矛盾中的变动与异化。先锋文学主张非理性,在创作中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和重形式创新。

7. 高行健

【答案】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祖籍江苏泰州。2000年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剧本《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译著《秃头歌女》。

8. “三突出”

【答案】“三突出”是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最早由于会泳在《让文艺界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受到江青等人的赞同和推广,被称为“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三突出”是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具体实践是在文艺创作中把正面人物放在画面或舞台的中央,打正光,而反面人物要在角落打底光或背光等。“三突出”创作原则对于激进的文学思潮来说,既是一种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一种人物安排规则,也是社会政治等级在文艺形式上的体现。这种脱离实际、主观杜撰的标准,对文学创作危害极大。一方面它扼杀了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机,另一方面深受“三突出”影响的作品,不同程度的宣传了错误观点,背离了生活规律,缺乏艺术感染力。

二、简答题

9. “新生代”诗歌的主要特征。

答:“新生代”诗歌,即“第三代”诗歌,是“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第三代”诗人

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主要代表人物有:韩东、于坚、丁当、小君等。“新生代”诗歌被看做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其诗歌具有以下特征:

(1)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

在个人经验的转变中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深刻体验现代人共有的内心世界,从人的生存状态考虑人的心理世界,内在本能意识,从而无限扩展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

(2)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

代表流派有1986年创立于四川的非非主义、1984年创立于南京的他们文学社、1984年成立的海上诗群,此外还有莽汉主义、圆明园诗群、星期五诗群、地平线诗歌实验小组等。其中,“非非主义”是第三代诗歌流派中惟一有明确诗歌理论主张的诗派,表现为:

①在诗歌创作方面,倡导感觉还原、意识还原和语言还原;

②在诗歌语言方面,坚持对语言施以三度程序的非非处理——超越“是”与“非”的两值价值评价,使所用语言在非两值定向化的处置中,获得多值乃至无穷的开放性,赋予语言新的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③在诗歌批评方面,推出创造批评法——其批评致力于一切非创造因素的清除与否或者程度怎样,这一清除工作主要体现在感觉、意识和语言三个方面。

(3)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

主体意识的不断萌发,在其诗歌中具体表现为以反英雄平民的角色审视日常生活,及其在语言延化为口语化,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完成生命的体验。

(4)诗歌呈现多兀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

“新生代”诗歌继承了新诗潮主体觉醒的基本思想,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生命的视角都向主体意识的探求与审视迈进了一步,向个人意识的深层面展开迈进一步。

总之,“新生代”诗歌以反文化为特征,淡化社会历史意识、取消文化的意义,排除文化对人的束缚,回到生命本身。如四川的“非非主义”、“莽汉主义”、“他们文学社”、“撒娇派”等在创作方面都倾向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答案】

10.简要概括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

答: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

(1)利用民间意识反讽手法是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反讽作为西方文论中的重要美学法则和表达方式,在新时期“新写实小说”中被广泛运用,刘震云作为该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初期代表作《塔铺》到《新兵连》,没有“唐人绝句”式的空灵境界和淡泊悠闲的奇风异俗,而是着力于剖析社会存在中矛盾冲突的本质和生活苦涩的无奈,直至淋漓尽致的演绎着这种反讽叙事手法。

(2)在80年代,相比起另外的“新写实”小说来,刘震云对琐屑生活的讲述,有对“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