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编辑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编前会
【答案】编前会是指在各期报纸组版之前,由报社的值班总编辑、编委或总编室主任主持、各专业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版面协调会。各版主编在编前会上汇报第二天版面编排的设想和稿件情况,各部门沟通情况,对版面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安排解决,对近期的重要报道选题进行落实和部署。
2. 版面强势
【答案】版面强势是指版面具有的能够吸引读者注意的特性。一个读者阅读报纸的时候,对每个版面及每个版面的各个局部的注意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不同的版面强势。版面强势大,意味着吸引读者的程度高; 版面强势弱,就是吸引读者注意的程度低。但版面强势也不完全是由版面空间的区域决定,版面语言的其他形式如编排手段、布局结构等也对版面强势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3. 加按语
【答案】加按语是指对原稿中的错误不直接改动,而以另外加按语的方式指出差错的一种修改方式。有时新闻稿件中的差错不是记者或作者采访写作上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报道对象客观上就存在的,而且这些内容又比较重要,不能用删节的方式删除掉,也不能用替代的方式直接改为正确的表述,这时就可以保留原来的文字,而以加按语的方式指出错误,做法是直接在错误的文字后面加括号和标注,如:(按:"XXX ”有误,应为“XXX" )o
4. 统一式标题
【答案】统一式标题是指结构相一致,标题字数相等或相近,并在版面上以相同的字体字号整齐排列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标题。统一式标题适用于主题有共同性的稿件群组,集纳编排,使其成为版面上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这些稿件之间相互联系,表现特定的编辑思想。
5. 报头
【答案】报头是指报纸第一版刊登报名和其他内容的区域,多数横排报纸的报头位于一版左上角,面积为二分之一版心宽,六分之一版心高。报头刊登的常规内容包括报名、出版单位、刊号、总期数、出版口期等。
6. 压缩
【答案】压缩是指通过对稿件的删意、删句和删字,使原稿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重点、在章节上更加紧凑、在表述上更加简练的一种活动。稿件冗长是编辑经常遇到的问题,编辑只有对其进行压缩,才能去其糟粕,显其精华。压缩新闻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对新闻导语的压缩; ②对新闻背景材料的压缩; ③对新闻主体的压缩。
7. 稿件的配合
【答案】稿件的配合是指根据稿件内容和实际需要,增发各种新材料,对原有稿件中的内容进行论证、补充和解释。配合稿件的目的在于: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加易读性。稿件的配合,有以下几种基本方式:配评论、加按语、配资料。
8. 分栏
【答案】分栏是指在报纸编辑中将报纸的版面划分为若干栏。横排报纸的栏是自上而下垂直划分的,每一个栏的宽度相等。一个版面按几栏分版是固定的。这种相对固定的、宽度相同的栏称为基本栏。每一个报纸都有相对固定的分栏制。一个报纸采用何种分栏制,依据是否有利于读者阅读,是否有利于表现报纸的特点来确定。
9. 变栏
答变栏是指编辑在排版时,以基本栏为计算单位,对基本栏所作的变化。变栏有两类:①是“长栏”或称“并栏’,,即将基本栏成倍地合并,如“二作一”C2个基本栏合并为1栏)、“三作一”(3个基本栏合并为1栏)等; ②是“破栏’,,即将基本栏打破,重新等分,如“三作二”(将3个基本栏重新等分为2栏)。
【答案】
10.版式
【答案】版式是指版面的基本形式,是版面在特定的报型中,通过版面区域功能划分及稿件布局结构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模式。版式作为版面编辑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具有规范版面编排、指导日常版面编辑业务的作用。在办报实践中,版式变化需要慎重,它是报纸改版的一部分。改版既包括报纸内容结构的改变,也包括版面形象的变革。决定版式的最基本的要素有:报型、版心及基本栏设计,版面各区域的功能分布和稿件的布局结构。
11.重点式版面
【答案】重点式版面是指相对突出一、两个重点内容的版面。其特点是强调版面的某一局部,使这一局部成为版面上引人注意的重点。突出、强调重点内容的编排手段通常包括:加大标题字号、配发大幅照片、加框等,使读者一眼就能注意到这一重点区域的内容。一般而言全版只有一个重点,但有时也有两个重点。当版面上有一两篇或一两组稿件特别重要,需要在版面上予以强调时,往往采用这种版面。
12.媒介的风格特色
【答案】媒介的风格特色是指媒介产品的整体结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外在形象等所综合表现出的格调和特点。媒介的风格特色是由媒介的性质、宗旨、受众对象决定的。新闻编辑方针对传播风格特色的规定为媒介产品设计指明了方向,要求媒介产品设计从媒介的规模、结构、内容、形式等多方面有意识地突出某种特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媒介形象。
二、简答题
13.联系实际说明报道策划者应如何对报道客体进行价值判断。
【答案】新闻报道策划的客体是指媒体报道的对象。客体信息,广义上而言,是来自报道客体(对象)的各种信息。在报道策划的实践中,客体信息,是指其中能为报道策划者判断报道价值提供依据的那一部分。无论这种信息是否可供公开发表,只要能提供这种依据的,就是需要把握的客体信息。它包括客体形成的条件、客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对客体的期待等。只有把握了这些有用的客体信息,才能对报道客体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l )全面把握客体形成的条件
变动是报道的客体。一个变动之所以发生,是由各种内部条件决定的。例如,宁夏某地引黄河水治沙,水就是重要条件。一项报道称,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来到这里,曾说:“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非要在这样的地方种树? ”现在人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办到了! 但是对这项报道,一位知道内情的人士并未感到欣慰,他长叹道,那是用了多少黄河水才种出一棵树! 在这里报道策划者大力宣扬引黄治沙的经验,却忽略了这样的事实:现在黄河经常断流,是否有足够的水源来支撑!
与此相反,美国新闻史上被称为策划报道范例的《纽约时报》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的报道,就是及时把握丁相关信息,对报道客体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结果。1912年4月15日凌晨1:20,该报收到美联社的消息: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到美国的初次航行中触撞了冰山。该艘豪华巨轮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船,这次会沉没吗? 编辑主任范安达了解到在纽芬兰的马科尼无线电台曾收到了该船发出的呼救信号。接着他立即询问在哈里法克斯和蒙特利尔的《纽约时报》记者和白星航运公司办公处,得知该船的无线电报在第一次呼救后半小时,已不再作声。根据这些信息,范安达果断认为该船一定已经沉没。于是他和其他编辑一起,在凌晨3:30以前已将消息、有关船上乘客的背景介绍以及该轮船的照片准备齐全。当日上午,当其他报纸关于这件事的报道还不完全和不确切时,《纽约时报》却以数栏大字报道了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的消息。这次报道之所以成功,重要的原因是范安达及时捕捉到判断轮船生存状态的信息,并果断作出了准确的判断。
(2)注意把握客体的历史背景
报道的是客体的现在,但是它的过去(历史背景)对于理解现在,不无参考价值。而且有些客体值不值得报道,站在什么高度来报道,只有了解客体的历史背景才能弄清楚。
2000年两会期间,西部大开发成为报道的热门话题。《中国记者》派人访问了政协常委、经济学家吴敬琏。访问中有人问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丝绸之路应该提到什么位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