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自由
【答案】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同时也包含人民群众有创办新闻机构或者接收新闻信息的权利。新闻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资产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 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2. “两报一刊”
【答案】“两报一刊”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两报”是指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一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文革中,“两报一刊”成为制造舆论的重要阵地。从1967年11月开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就联名发表社论、文章,这些社论和文章往往经过毛泽东的亲自审定,毛泽东的一些最新指示也主要通过这些社论和重要的文章公之于世,这些社论不仅全国各地的报刊要全文转载,广播电台也要全文广播,塑造、影响了文革时代的文风。
3. 媒体“二次伤害”
【答案】媒体“一次伤害”是指媒体对采访对象的“揭疤式采访”,具体表现为:①缺乏人文关怀,把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 ②“强mt 式”采访,唤起当事人的黑色回忆。对己经受到创伤的受害人进行相关事件的再次采访。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事实的职责。但如果用错了地方,揭露个人隐私等,又会对社会或采访对象造成巨大伤害。避免媒体“二次伤害”的出现,要求媒体做到:①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等特殊人群; ②保护消息来源的权益; ③舍弃可能会伤害报道对象名誉的无关紧要的细节; ④舍弃可能会煽动暴力或冲突的有关仇恨的内容; ⑤舍弃可能会引起公众心理伤害或不适的无关紧要的内容; ⑥尚未被法院判罪的犯罪嫌疑人应被认为是无罪的,不在报道中对其进行有罪断定。
4. 专访
【答案】专访是指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以一种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卞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义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强,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5. 概述型导语
【答案】概述型导语是指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这是用得最多、也较易把握的一类导语。这类导语的优点是:事实、信息的传递最为简捷明了,称为“直线交流’,,极易为读者所理解。广播电视新闻大多采用这类导语。
6. 简讯
【答案】简讯又称简明新闻、短讯、快讯,是一种用最简洁最概括的言语报道事实的新闻文体。它一般不交代事情发生的经过和背景,没有多余的解释性的话,也没有导语,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和简短的文字,将事情的简要情况迅速地报道出去。简讯的篇幅非常精短,至多一两百字,少则几十字。简讯虽然简短,但并不代表所报道的消息份量轻或者新闻性弱,有时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事实,重大新闻往往也会以简讯的形式出现。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答案】任何文章的写作,所遇到的基本的矛盾都是如何处理材料和观点的矛盾。新闻写作遇到的矛盾也不例外,它要处理的是新闻事实与记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方法是“用事实说话”。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没有事实的支持,就没有新闻报道。事实是新闻的实体,也是新闻的存在形式。新闻的指导性、政治性等,都是由事实派生出来的,不是独立存在的。
(2)事实胜于雄辩
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3)事实最符合受众需要
①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关注传媒,主要想获取信息,知道一些新鲜事,而不是首先想知道一些道理。
②从受众的心理分析,在阅读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愿意接受记者提供的事实,相信通过自己的头脑对事实所做出的判断,而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更讨厌那种充满大话、空话的宣传和强制性的灌输。
③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指出,最好的传播效果是劝服,而不是压服。
8. 你认为写作人物特稿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答案】人物特稿写作的技术要点如下:
(1)写作人物特稿首先要对下面两个问题做出明确回答:
①为什么现在要写这个人? 这关系到对所报道人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只有准确地认识了人物的报道价值,才能使报道具有影响力。这需要对所报道的人物与民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所报道的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合理的结论。
②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是对人物特稿报道主题的确认。当确认了人物的新闻价值之后,就要考虑怎样从这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一个最能打动受众的报道主题。这个报道主题应该是最具有新闻价值的,这个人物的所有精彩的阅历、故事、言语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个报道的主题进行编织。
(2)写作人物特稿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即使是写作人物的人生历程,也要抓住重点。因为只有突出重点,才能集中表现主题,才能吸引受众。
②即使是写作人物的人生片段,也要注意到构成人物整个人生的背景。因为只有全面了解了人物的全部人生经历,你才能深刻地认识你要表达的人物人生片段的意义。
(3)人物特稿的结构方式
“现在一过去一现在一将来”一一这是写作人物特稿的一个有效的结构框架。
①从人物的现在开始是把人物最新的情况告诉读者,这往往是提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揭示人物新闻价值的最有效的力一法。
②接着可以展开对人物的报道,这时就要涉及人物阅历的更为广阔的背景。无论是人物的童年,还是他的婚姻; 无论是他接受的教育,还是他开创的事业; 无论是他的成功,还是他的失败,人物人生经历中的故事都可以调用。这是让读者了解历史、了解由来、了解“为什么”的重要时刻。
③然后再回到现在。由于有了历史情况的铺垫,此时可以更深入地交代人物当前的情况,用更丰富的资料更深入地说明报道的主题。这个时候写人物“现在”的状况,与报道开始时不同,开始的“现在”是引子,此时的“现在”是骨干。
④最后可以瞩目于未来。诸如人物对未来的筹划,人物的生活和工作有可能发生的变化等。
(4)写作人物特稿时,需要的内容要素“镜头感”的画面,这种画面对于再现新闻事件的场景、新闻人物的经历往往都是非常有效的。细节在特稿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形象的画面,更重要的是用形象的力量传递思想和情感,让读者更加接近新闻的真实。
9. 以“再现”方式进行报道对记者有哪些要求?
【答案】以“再现”方式进行报道即描写性消息,其写作的基本要求为:
(1)简笔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