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902艺术理论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评“移情说”。

【答案】(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代表性美论之一。这种美沦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2)这一理论在抓住了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的同时存在较大片面性:

①过分强调感情。人的审美活动决小仅仅限于感情,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现。

②移情论者只把移情看成一种单纯的凝神观照,把人与现实在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单化。

③只强调主观的移情,没有看到,离开了审美对象一定的性质和结构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象的。

④并不是所有感情都可以移到外物中去,化为美的形象。移情说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联系。

2. 简述笑与喜剧的关系

【答案】(1)喜剧的审美机理是源自于笑。喜剧激发并且通过共鸣来满足人的逗乐的本能。作弄毫无戒心的人是喜剧中反复出现的情况。有时一些角色作弄另一些角色; 有时突然的转机作弄人; 有时两者兼而有之。一些角色看到另一些角色陷入困境而感到高兴。这个倾向中除了恶作剧的心理之外,可能还有更为暖昧的情感。喜剧的讽刺功能常常使它成为尖锐的时代和社会的批判武器。

(2)喜剧本身在长期发展中有很多变化或变种。讽刺喜剧、轻喜剧、抒情喜剧、意大利假面喜剧、黑色喜剧等等。但无论怎样变化,喜剧总是通过引起笑,通过讽刺和嘲讽产生喜剧效果来吸引观众,从而达到独特的审美愉悦。

3. 简述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异同

【答案】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异同表现在:

(1)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相同之处

形式美的形成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其中包含着具体的社会内容的,经过长期重复、仿制,使原有的具体社会内容逐渐泛化成为某种观念内容,而美的外在形式即由此长期的过程,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成为独立审美的对象。

(2)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不同之处

①美的形式和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不同

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是它所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并且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 而形式美则不然,形式美所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它与美的形式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美的内容是相脱离的,而单独呈现出形式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

②美的形式和形式美的存在方式不同

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机统一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 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4. 简述沉郁的文化内涵。

【答案】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沉郁顿挫”是他诗的特色。“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这种沉郁的审美形态,当然不仅见于杜诗。我们从唐诗宋词中可以发现很多种这样的沉郁的意象世界。

5. 在中国美学中,“丑”如何成为审美意象?

【答案】(1)“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2)“丑”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3)“丑”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4)“丑”由于发掘和显现实际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6. 结合实际谈谈审美教育应该如何实施。

【答案】(1)关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育应该贯穿在学校的全部教育之中。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美育也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它应该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社会都要注重美育,特别是要注重营造一个优良的、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2)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中,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点,人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美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是美育实施的阶段性原则。

二、论述题

7. 论述“心理距离说”。

【答案】(1)布洛“心理距离说”

①“心理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912年发表了《“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其观点虽是唯心主义,但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却为人共知,是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②布洛“心理距离说”的具体观点

a. 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是“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也就成了一种审美原则”。

b. 心理距离:第一,第二,“距离”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小仅要求客观事物与人本身分离开来,而且要求客体与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分离开来。“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目的的,即人从外界事物中的功利目的、实际用途超脱出来,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

c. 地位:“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距离间隔是美与美感成立的根源。

③距离的实质距离是指脱离现实、脱离功利、客观地看特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心理状态,才能悠然自得地欣赏。这样才有了审美态度。

④距离的作用

布洛认为距离有否定方面(也叫消极的方面)和肯定方面(也叫积极的方面)。

a. 就否定方面来说,它扬弃和抛开了事物实用的一面、目的和需要;

b. 就肯定方面说,它可以使我和物的关系在抑制实用的基础上,变为审美心理创造,产生形象和观赏。它把实用关系变成为欣赏关系。

(2)“心理距离说”的评价

①布洛认为距离丧失的原因

a. 或失之于“距离太近”,或失之于“距离太远”。

b. “距离太近”,是主体方面常见的通病; 而“距离太远”则是艺术的通病。

②距离有程度的不同

a. 它不仅依照能够形成大小程度不同的距离的客体的性质而发生变化,而且还要依据个人保持大小不同程度的距离的能力而发生变化。

b. 要保持距离最人限度的缩小而又不丧失距离的境界是极其困难的,这需要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平常人是极难做到的。

c. 所谓最好的距离,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空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确定不下来的。

③布洛“心理距离说”的评价

a. 影响和意义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抓住了创作和欣赏的某些规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距离”的消失都使一切正常的审美活动不能进行。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有可以借鉴之处。

b. 主要缺陷:整个美学体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第一,他脱离社会、脱离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审美现象,把美和美感建立在“距离”的基础上。 第二,“距离”是超脱实用的、功利的关系,是形象的直觉。虽然在创作和欣赏时想不到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