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5汉语语言学基础之现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音位

【答案】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

,一出来的。例如说汉语普通话的人通常认为“埋”“麻”“忙”三个词里都包含同一个元音“a ”

般在标音时也都写作[a],其实这三个词的读音是[mai][mA]

前后差别的[a][A]。在汉语普通话中[a][A]

此同属于一类。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a]。

2. 平仄相间

【答案】平仄相对,是指一联之内的两句上下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上下对应相反。在近体诗里,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也就造成了诗词音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适当注意平仄变化,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使作品获得音乐美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3. 仿词

【答案】仿词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它是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

,还包括仿句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辞格称为仿词。仿词是仿拟形式之一,仿拟也称“仿化”

和仿调。它是在现有词语基础上进行仿造,要通过更换现成词语的部分语素来完成仿拟,因此仿词和被仿的词往往同时出现。形式上既保持着与原有词语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获得新意。这种辞格给人以新鲜活泼、生动明快的感觉,又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仿词可分为音仿和义仿两类。

4. 定语

【答案】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成分。能够充当定语的词主要是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

,定语“我们”修饰中心语“国家”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例如“我们的国家”。

,它们分别包含了发音时舌位有的不同并不区别意义,不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因

5. 复合词

【答案】复合词是指由不同的不定位语素相互融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这类合成词是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最能产的构词格式,汉语的合成词绝大部分是由这一形式构成的。词根和词根的组合方式不同,形成该种合成词内部结构方式的差异。主要有联合式、偏正式、补充式、动宾式和主谓式几种类型。

6. 平分阴阳

【答案】平分阴阳是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指中古的平声调类字,根据声母的清浊分派入阴平、阳平两个调类。平分阴阳是中古汉语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过程中,在声调方面的三个主要变化之一。比如说现代汉语中的阴平“诗、超”和阳平“时、人”在古代都属于平声。

7. 非主谓句

【答案】非主谓句是指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它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加句调形成。可以分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几类。

,例如“有情况! ”“要下雨了”等句子都是非主谓句的典型。

8.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二、简答题

9. 举例说明外来词的类型。

【答案】外来词也称为借词,指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例如:法兰西、巴尔干、镑、加仑、模特儿、摩托、马达等等。根据外来词的吸收方式和构造大致分为四种:

(1)音译

音译是指照着外语词的声音用汉语的同音字对译。其中有纯音译的,如,休克、扑克、沙发。有选用与外语的音节相同而且意义相同或相似的汉字来翻译的,如,苦力、逻辑、幽默等。

(2)音译兼意译

部分音译部分意译或音意兼译,把前一个外语词分成前后两部分,音译一部分,意译一部分,

,两部分合成一个汉语词。例如,把外语的"romanticism ”的前半音译成“浪漫”后半意译成“主义”

合成“浪漫主义”。

(3)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

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是指整个词音译之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例如“卡车”的“卡”是car (英语“货车”)的音译,“车”是后加上去的。

(4)借形

①字母式借形词。直接从外文缩略字母或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它不是音译而是原形借词,是汉语外来词的新形式。如,MTV ,B 超。

②借用日语中的汉字词。日语中的一些词语是日本人直接借用汉字创造的,汉语将这些词语借回并读作汉字词,称作汉字式借形的。如,景气、引渡、取缔、瓦斯。

10.被字句特点。

【答案】被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

,被处置的结果多数带有遭受、不如意的语用色彩,少数是如意句子。它表示受事主语“被处置”

的和中性的。被字句不能由任何主动句变换而成,其特点主要有:

(1)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动词后面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如果只用一个双音动词,前面就要有能愿动词、时间词语等状语。例如:“自行车叫我弟弟骑<走>了。”

; (2)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就不能说“一本书被他撕破了”

如果“一本书”前加上“这、那”成为有定的,就可以说了。

(3)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例如“一切丑恶的现象〔应该〕被消灭”。

11.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①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她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太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有不同的雅名。春天万紫千红,叫金刚山; 夏天飞泉腾空,浓荫敝日,又名蓬莱山; 秋天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外号枫岳山; 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②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 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答案】(1)①这段文字对金刚山的景色描写,从四季变化着手,运用了大量四字词语,不遗余力的盛赞了景色的优美。四个季节所用句式大体相同,长短相应,客观叙述辅以夸张赞美,虚实结合,气势宏伟。

②在具体每个季节层面运用了对偶句式,“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名句“层林尽染”,增添了文字的传统诗词的意象美,同时丰富的颜色变化不仅如实反映了金刚山得名的由来,也创造了可感的形象美。

③四字词语的叠加与长短结合,赋予了折断文字散文诗般朗朗上口的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