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是因为:
(1)从历史上来说,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说明了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中国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2)从人民来说,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人民饱受压迫和剥削的痛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有完全促成中国人民的觉醒,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革命,建立了人民统一抗战的战线,坚持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在人民的极大支持下,中国不仅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得到了人民的极大拥护和支持,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是中国人民的正确的选择,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
2.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答案】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和改良派开展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1)革命的必要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2)革命的正义性
对于改良派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3)革命的进步性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3. 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答案】(1)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表现:
①较快的发展速度
从“一五”时期(即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公}一划的时期)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1952年到1978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4。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如钢、煤、石油、电力、水泥、化肥、硫酸、化纤、棉布等)产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明显提前。在这期间,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②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这一时期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有了飞跃的发展。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个时期同样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国防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出发,这一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2)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作用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也为中国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创建了前提。
4.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砒柱?
【答案】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后,中共有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纲领,善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砒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
(1)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2)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共产党强调要打倒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把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的抗战。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针对各种舆论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使全民族认清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发展进程,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3)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全国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多
次抗战,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中国抗日战争是由两个战场组成,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采取开展游击战争,有力的打击了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军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在促进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的作战力下降,转入次要位置。敌后游击战则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帮助根据地人民渡过难关。
(4)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先后发起三次反共高潮,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反击,成功击退国民党。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日矛盾放在首位,积极争取抗日合作。并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和方针,始终坚持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5. 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
【答案】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1)经济上: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入侵,主要是强迫中国支付战争赔款和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方式有: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等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并且他们同中国封建主义相勾结,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2)政治上:帝国主义主要通过控制中国的政府,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随着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人民的反抗被镇压,军阀、官僚被扶植成代理人,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3)文化上: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4)社会矛盾: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人们并不甘心受列强欺负,所以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代替了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上升为主要矛盾。
(5)意识形态的改变:无论在经济、政治体系还是其他方面中国和西方列强都明显存在很大差距,西方列强的入侵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