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大学文学院822外国文学与文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娜拉实现了妇女解放吗?
【答案】娜拉没有实现妇女解放。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资本主义生活中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
(1)剧中的主人公娜拉本是个善良、天真、纯洁而多情的少妇
戏剧里不是表现娜拉的贤妻良母形象,他着力表现的是娜拉的精神觉醒即精神反叛。
(2)娜拉精神觉醒的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丈夫生病,她为救丈夫,伪造父亲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柯洛克斯泰以娜拉“冒名借债”之事要挟娜拉的丈夫海尔茂不要辞退他。这使娜拉的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平静的心中起了波澜。
②第二阶段:由烦乱到幻想。她准备自己承担责任,牺牲自己,来保全丈夫的名誉。同时她天真地认为,到时候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子”。娜拉的幻想,表现出她的单纯和对丈夫的深情。
③第三阶段:当海尔茂看到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时,对她破口大骂。娜拉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她完全醒悟过来,往目的欢乐都是假的,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
(3)娜拉对资本主义法律、宗教、道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正如娜拉说:“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家中的娜拉象征着妇女的过去,是笼中之鸟,男人的玩偶,无平等自由可言; 娜拉的出走标志着妇女独立意识的觉醒,这是妇女解放的关键。出走后的娜拉不会死掉,不会堕落,也不会回来,她会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生存的自由和做人的权利。妇女的解放不仅仅依靠经济的独立,更依赖于独立的人格意识。
2. 简析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异同。
【答案】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然后迅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剧作家有贝克特和尤内斯库等,其各自的作品《等待戈多》和《椅子》等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剧作。荒诞派戏剧与西力传统戏剧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1)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相同点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相同点在于它们二者都具有其“荒诞”的精神实质。荒诞派戏剧正是作家调动各种荒诞的戏剧形式对人类的荒诞感最直接的展现。
①原始仪式与荒诞派的相同点荒诞派在对戏剧原始的精神实质的回归中,人重新成为了戏剧
的中心; 在戏剧表现形式上,荒诞派剧作家创作出了二十世纪的精神仪式,并使现代戏剧具有了原始交感巫术的特点,从而达到一种宣泄情绪和净化心灵的仪式化戏剧效果。
②传统戏剧与荒诞派的相同点同样源于原始仪式并最终成型于中世纪的西方木偶剧使荒诞派戏剧找到了一种纯粹机制化戏剧模式的理想舞台:通过创造和木偶剧一样的隐喻性的舞台,呈现出现实世界最本真的状态; 通过塑造木偶式的符号化人物,荒诞派戏剧将人物作为直喻的舞台形象的一部分,更加深化了人类异化的主题。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试图创作的不像戏剧的戏剧“淡化情节与冲突”被荒诞派剧作家所汲取,并在创作中将此类“非戏剧”因素推向了极致。
③超现实主义戏剧与荒诞派的相同点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梦幻呈现性的表现方式以及对戏剧语言的颠覆使之成为荒诞派戏剧的先驱。而荒诞派戏剧舞台则被认为是对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理论最好的实践。
(2)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不同点
①在戏剧情境的设置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式一般说来,传统戏剧的情境是比较具体和确定的,而荒诞派戏剧的情境则可说很多是不确定的,特别是人物关系。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尤奈斯库《秃头歌女》中的马丁夫妇。一般说来,传统戏剧的情境设置是合乎理性的,荒诞派戏剧则不是这样,荒诞派戏剧的情境设置大多具有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特征。如尤奈斯库的《阿麦迪或脱身术》中,男主人公阿麦迪想当剧作家,在屋里关了15年,就憋出了两句台词。
②在戏剧结构的安排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式如果说传统戏剧的结构是一种有序的戏剧结构,那么,荒诞派戏剧的结构仿佛是一种无序的结构。同时,荒诞派戏剧往往追求“形式即内容”的直喻效果,在表现人类处境的荒诞性时,常常利用形式的荒诞来“直喻”内容的荒诞。为此,荒诞派戏剧常常采用以下几种结构形态:一是错位式结构形态,二是重复式结构形态,三是片断式结构形态。
③在戏剧语言的运用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式荒诞派戏剧还对语言进行“爆破”,使其表达人物思想,表情达意,塑造人物性格,发展戏剧冲突的功能遭到“毁坏”,通过创造一种荒诞的语言言说方式,一种新的形式功能,在摧毁意义的同时一又于无意义中显示意义,从而揭示荒诞感和荒诞意识。
总之,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在时间和形式甚至思想主题上有承继关系,然而更多的表现为差异性。无论是戏剧情境的设置,还是戏剧结构的安排或者戏剧语言的运用都与传统戏剧相背离,主张用荒诞的手法表现荒诞的存在,强调世界的荒诞性、人生的痛苦和反抗的无意义,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宿命论色彩。
3. 如何评价雨果的人道主义?
【答案】对雨果人道主义的评价:
(1)在雨果的作品当中,人道主义思想是博爱、仁慈,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对社会未来的乐观态度,对革命意识的不同看法。
(2)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是从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其中《悲惨世界》、《九三年》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3)雨果的人道主义寄托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他同情那些受压迫民族,并为他们的权利勇敢地斗争。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作品当中,对下层人民所遭遇的事给予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革命的热情,但当中又表现出革命当中不合理的因素,这些无一不是在阐述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4. 请问你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的魔幻性问题? 这种特性和现实主义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案】(1)对《百年孤独》中魔幻性问题的理解《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充分表现出了“魔幻性”特征,具体表现在:
①小说通过描写人鬼混杂、生死交融的奇异世界表现魔幻性特征
在小说中,阿吉拉尔的鬼魂不断地出现在布恩迪亚夫妇家园,一直追踪着他们,迫使他们离家出走,到马贡多重创家园才得以摆脱。又如,与吉上赛人一同来到马贡多的墨尔吉阿德斯,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了解过去,预测未来,他留下的羊皮书记载着马贡多的历史,也展示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但是读者会突然发现,他早就死在亚洲的一片海滩上,可是,他又复活于马贡多。在马贡多他又再次死去,而他那不甘寂寞的幽灵还会在这里出现,为布恩迪亚的子孙指点迷津。这是一个不受生死界限的约束,纵横往来于天、地、冥界的人物。
②小说通过对生活中千奇百怪、似是而非的神奇事物的描写,显示魔幻性特征
例如吉卜赛人带来的飞毯可以载人在空中飞翔,他们拖着磁铁在街上走过,磁铁便把各家各户的铁锅、铁盆都吸走,连门铰都吱吱作响,要离开而去。当何塞·阿卡迪奥被人枪杀在家中时,那鲜血流淌成河,穿越大街小巷,到老宅向他母亲乌苏拉报信,血流穿越几个房间,为了不搞脏地毯还懂得拐几个弯,贴壁而行; 奥雷良诺第二与情人佩特拉·科特做爱时,就会把极其旺盛的生育能力带给周围的牲畜和家禽,使家中财富剧增; 俏姑娘雷梅苔丝最后被飞起的床单裹着升上了天空; 马贡多村下了4年11个月零2天的雨,村子几乎毁灭在洪灾之中。
③小说通过运用神话、传说显示魔幻性特征
马尔克斯不仅熟悉外祖母的那些鬼怪故事,也熟谙《圣经》、《一千零一夜》,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在《百年孤独》中神话、传说的运用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从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偷食了禁果”,从而不得不离开家乡——失去了乐园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有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影子。他们的长途跋涉有如《圣经·出埃及记》中的塔拉迁居哈兰。下了4年11个月零2天的热带暴雨使人想起人类史上的洪水时期; 有人说《百年孤独》是以《创世记》开始,以《启示录》结束的一部拉丁美洲的《圣经》……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④作者采用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艺术手法,加重了小说的魔幻色彩
如循环往复式的叙事方法和结构。这部作品的叙述是以某一将来时间为端点,从将来回到过去。象征与隐喻也是作品中一种重要表现方法。马贡多村的人突然得了健忘症,而且这种病还带有传染性,很快健忘症传遍全村,人们不得不用贴标签的办法来与此顽症作斗争。这是暗喻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