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806经济学基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概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答案】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1)资本的一般特点
①增殖性。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资本总是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一旦资本停止了增殖,资本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②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③返还性。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④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
(2)资本的主要形态
①货币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形态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②实物资本形态
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
③无形资产形态
无形资产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等。
④虚拟资本形态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出的资本。
2.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从本质上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联系的方面表现在: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由它们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是价值决定的基础,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2)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
一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一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实际上,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
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至关重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都会尽可能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减少个别劳动时间,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 如何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其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①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②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除了要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内部的改革,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的布局:一是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是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3)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具体含义为:
①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强调质上的提高,并不是说不要量,而是应该保持必要的量,只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不同的产业和地区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别,其布局要相应调整。
②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上。国有资产主要应配置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是:“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胃·干企业。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③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它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以及它参股的企业上。经过产权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我国国有资产的配置形式也会多样化,将会形成国有独资、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和国有参股多种企业形式。国家作为投资者,在这些企业里都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使国有经济的作用更加广泛。
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发挥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的骨十作用上。我国国有资产高度集中于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之中,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
⑤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其先导作用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广运用新技术、先进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发挥着先导作用。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减少,但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4.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案】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指以存款、放款等业务形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
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②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①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 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陷入萎缩状况; 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二、论述题
5. 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和怎样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了只能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成分并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吸引外国资本。即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本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各市场主体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一切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是: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力一式是山生产力一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