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42中级财务会计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或有事项

【答案】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常见的或有事项包括: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等。

或有事项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或有事项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或有事项作为一种不确定性事项,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客观存在状况。(2)或有事项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或有事项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或有事项的结果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二是或有事项的结果预计将发生,但是发生的具体时间或金额具有不确定性。(3)或有事项的结果须由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决定。

2. 现金流量表

【答案】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目的,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以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概念为编表基础,其含义是广义的。它是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具体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

现金流量表中应当按照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性质,将企业一定期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类。

3. 专项应付款

【答案】专项应付款,是指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专项应付款的主要特点有:①政府投入的款项的用途是事先指定的,不能挪作他用;②政府投入的款项作为资本性投入。企业收到的政府无偿的非资本性投入属于政府补助,不属于专项应付款核算的范围。

企业在实际收到或应收政府的资本性拨款时,按照实际收到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使用专项应付款的会计核算企业将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拨款用于工程项目,按照实际使用的金额,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结转专项应付款的会计核算企业按照指定用途使用政府拨款时,应在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

期资产时,按照长期资产的入账价值,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一一资本溢价”科目;对未形成长期资产需要核销的部分,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等科目;对于政府拨款结余需要返还的部分,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4. 其他应收款

【答案】其他应收款是指企业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长期应收款、存出保证金等以外的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包括各种应收赔款、备用金、应收包装物租金、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等。企业发生的拨出用于投资的各种款项,在尚未进行投资之前,属于企业的其他货币资金,不属于其他应收款的范围。

5. 可收回金额

【答案】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

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原则上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下列情况,可以有例外或者做特殊考虑: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没有确凿证据或理由表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显著高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可以将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视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如果无法可靠估计,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6.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答案】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均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被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或未归类为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分为两类:

(1)企业直接指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企业获得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因获取投资的意图不十分明确,而被直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企业全部金融资产中未划分为其他三类金融资产的部分。

7. 总价法

【答案】总价法是指在销售业务发生时,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以未扣减现金折扣前的实际售价作为入账价值,实际发生的现金折扣作为对客户提前付款的鼓励性支出,作为财务费用,我国会计实务中规定采用总计法。总价法在运用上涉及到购销双方。对销货方而言,应收账款及收入的金额应按总价法确认;对购货方而言,购入存货及应付账款的入账金额也应按总价法确认。

8. 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答案】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

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金额之间的差额:(1)在变更会计政策当期,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所得到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金额;(2)在变更会计政策当期,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金额。上述留存收益金额,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项目,不考虑由于损益的变化而应当补分的利润或股利。例如,由于会计政策变化,增加了以前期间可供分配的利润,该企业通常按净利润的20%分派股利。但在计算调整会计政策变更当期期初的留存收益时,不应当考虑由于以前期间净利润的变化而需要分派的股利。

9. 使用期限确定的无形资产和使用期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答案】(1)期限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在有关法律中规定有最长有效期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等。这些无形资产,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内受法律保护;有效期满时,如果企业未继续办理有关手续,将不再受法律保护。

(2)期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没有相应法律规定其有效期限,其经济寿命难以预先准确估计的无形资产,如非专利技术。这些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取决于技术进步的快慢以及技术保密工作的好坏等因素。当新的可替代技术成果出现时,旧的非专利技术自然贬值;当技术不再是秘密时,也就无价值可言。

10.所有者权益

【答案】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也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分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四个部分。其中,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可以合称为留存收益。概括而言,所有者权益包括本钱(资本)和利钱(盈余)两大部分,会计上应将两者严格区分,并要明确提供投资者是谁,投入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