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中小学教育的重视及关切达到了空前绝无的程度。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学生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掌握更强的技能,才能在急速变革的社会潮流中享占优质而有限的教育资源,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小学“过度教育”现象已经成为确凿无疑的事实,是制约及阻碍素质教育得以全面落实的一道艰深的屏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克服和匡正这一教育现象 。
行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对“过度教育”进行深入探究,具体从“过度教育”的外部表征、现实影响、背景及归因、理论与原则、对策和措施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论述。文章一开始在借鉴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厘定了“度”的范围,进而界定出“过度教育”的概念,即教育教学的中观层面中,那些违背受教育者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超出受教育者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适度发展需要、给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的教育。研究“过度教育”有助于从更广泛的视角和思维向度上对当前出现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和剖析,在理性探究的基础上为处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通过研究发现“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过度的教学行为、过多的课程设置、过重的学业负担。中小学“过度教育”给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具体包括:身体素质羸弱、体质急剧下降;扼杀学习兴趣、抹煞童年幸福体验;否定学生完整的生命属性;破坏师生主体间的平等关系。中小学出现“过度教育”是在应试教阴魂不散、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功利主义深层渗透、学历主义过分强调的社会背景下滋生的,同时也是家长虚荣攀比、盲目从众、过度补偿、过高期望等不良心理以及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过度参与教学竞争、专业理论知识匮乏等不良行为的影响下催生的。“过度教育”在本质上与教育内在求真、趋善、臻美的本真旨归以及促进个性全面均衡发展的本体价值完全背道而驰,因为它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违背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量力而施的教学原则,是应该坚决予以克服和匡正的教育现象。
纠正与克服“过度教育”现象,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端正办学理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科学发展;把握教育的质变临界点,促进学生适宜生长;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教师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换教师角色;加强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家长方面:提升自身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持平和心态,降低过高期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