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南阳师范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唐宋内阁
【答案】唐宋内阁是袁世凯政权第一届内阁。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唐内阁的要害部门受袁世凯控制;宋教仁等四个同盟会员被分到了农林、工商、司法、教育等四个部门,在连同唐绍仪在内的十个阁员中,同盟会员占半数,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或“唐宋内阁”。
2. 伪满洲国
【答案】伪满洲国是日本在占领中国东三省后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以“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一个所谓“建国宣言”,宣布“满洲国”成立。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称为“伪满洲国”或“伪满”。“首都”设于新京(今吉
,“领土”包括现今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市。林长春)
3.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中国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中央全会。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全会集中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指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会议还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
4. 秋收起义
【答案】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答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讲话》针对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文艺发展的情况,提出了文艺从属于政治并反过来影响政治的观点和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阐述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的源泉、文艺的批评标准以及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问题,系统地回答了当时文艺运动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讲话》对延安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以后的革命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资政院
【答案】资政院是指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中设立的立法、咨询机构。1907年,清政府宣布筹设资政院,1910年9月正式成立。《资政院院章》第一条规定,资政院“以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即为召开国会预作预备。资政院议员分为钦选和民选二种,各占100议席,外加钦选总裁2人。资政院的职责主要有:议决国家财政预、决算;议决税法及公债;新定及修改法典,但无权制定修改宪法。议决的法案须“请旨裁决”。资政院具有一定的立法权,但还不是完全的立法机构。
7. 文学社
【答案】文学社是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11年1月由振武学社改组而成,蒋翊武任社长,以“研究文学”为名,在武汉新军中发展会员,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正式联合成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为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于10月10日晚发动了武昌起义。
8. 八一九限价
【答案】八一九限价是指1948年8月19日根据国民政府的经济管理法令,不管各种商品成本与价格的高低关系,市场物价一律冻结在8月19日的标准上,库存的货物必须及时出售,不准积压三个月以上,违者要入狱的限价法令。其给民营工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售价不敷成本,而原料又无法补进,企业只得坐吃山空,致使工厂相继停工,商店存货也被抢购一空,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1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不得不宣布放弃限价政策。
9. “问题与主义之争”
【答案】“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在20世纪之初,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的一次对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胡适提出要“少谈些主义,多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反对空谈“主义”,寻找“根本解决”;李大钊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阐明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在新文化阵营内部,形式上是学术辩论,内容上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它并不是一场纯粹的学理之争,事关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的根本方法,反映了二者指导思想上的分歧。
10.统一党
【答案】统一党是民国初年的政党。1912年1月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与以张謇为首的预备立宪公会合并组成。章炳麟、程德全、张謇、熊希龄为理事。该党以“巩固全国之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为宗旨。实际上反对同盟会,拥护袁世凯统一。5月合并组建共和党,但不久又退出,继续维持统一党。1913年5月又与共和党、民主党合并组成进步党。
二、论述题
11.简述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经过及其结果。
【答案】(1)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①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政策,引起了国民党内部在抗日问题上的分化。
②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矛盾深化,蒋介石借内战消除异己的策略,引起了东北、西北军的不满。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③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使张杨开始联共抗日。
④全国人民要求抗战的呼声高涨,东北军厌战情绪增加。
(2)西安事变发生的经过:
1936年,民族危机愈发严重,蒋介石仍坚持反共内战。12月初,蒋介石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政策,进攻红军。张学良在多次劝谏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无效的情况下,决定联合杨虎城实行“兵谏”,以武力强迫蒋介石改变策略,开始抗日。12月12日,张杨强行扣留蒋介石,并发表通电,说明事变动机完全在于抗日救国。
(3)西安事变发生的解决:
事变发生后,中外各方围绕各自的利益展开了辩论,张杨之间对于事变的解决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内战,提出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最后,在蒋介石同意停止“剿共”,转而抗日救国的条件下,事变以和平方式解决,蒋介石被释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扭转的关键,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事变的和平解决也为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2.简评现代的新儒学思潮。
【答案】(1)新儒学思潮的内容
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力图援引西学入儒学的一个哲学流派,新儒学一派学者学术观点相当差异,但主张中国文化的复兴在于儒家思想的复兴这一根本点一致。其基本思想取向是以儒家道德为本位,融纳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科学民主精神,以寻求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出路。具体来说: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在儒家传统里又重心性之学;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一精神实体;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应有敬意和同情;富根源感,强调中国文化的独创性和一本性;有很深的文化危机意识,但认为危机的造成主要是国人丧失自信;富有宗教情绪,对复兴中国文化有使命感。
(2)新儒学思潮的意义
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兴起是百年以来的“中西之争”的一种必然产物。不但中国文化遭遇空前的危机与迷惘,现代西方社会中物质主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也揭示了西方文明的困局,现代新儒学就是在这样双重危机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其“儒学复兴”论的。他们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