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66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
【答案】(1)“二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①《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
a. 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
b. 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
c. 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d. 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e. 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
②《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有:
a. 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
b. 采取“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 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d. 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一类型的大学等。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对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影响较大,成为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日本继明治初期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197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标准》和《小学初中教学大纲》。1978年,又颁布了《高中教学大纲》。
(3)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其中“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的咨询报告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临时教育审议会”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其中主要有完善终身教育体制; 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 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 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等内容。
2. 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含义及其提高措施。
【答案】(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地完成某种任务能力的判断和信念。
(2)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措施
①获得成功经验:个体在成败上的直接体验是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授学习策略与方法,使个体获得直接成功的体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②获得替代经验:个体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因此,观察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③言语说服:重要他人对个体能力给予的积极评价,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④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成功的预期水准。因此,创设宽松的氛围,降低焦虑水平,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⑤合理的归因:鼓励个体对成败进行合理归因,也就是将成功归因于个体的能力,而对失败进行努力或运气等的归因,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3. 列举问卷设计中封闭式题目的三种答案格式,并各设计一个完整的题目。
【答案】封闭式问卷是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封闭式问卷包括以下几种问题型式:
(1)是否式。把问题可能答案列出两极端情况,从中择一,“是”与“否’,“同意”与“不同意”。
示例:
你是班主任吗?
A. 是B. 否
(2)选择式。从多种答案中挑选最适宜的一个或几个答案,然后做上记号。
示例:
你比较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限选三项)
A. 新闻类B. 影视剧类C. 体育类D. 广告类E. 谈话类F. 歌舞类G . 少儿类H. 其他
(3)排序式。
示例:
请将下列行为依其对科学素质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并把排序结果写在左边的括号内。 ( )能坚持观察活动。
( )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 )能动手进行科技制作。
( )能识别迷信与伪科学的谬误。
( )能从自己身边做起,参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
4. 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
【答案】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是南北战争后为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新教育”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重学校的民主化问题。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期(19世纪末~1918)、成型期(1918~1929)、转折期(1929~1943)、衰落期(1944~1957).
(l )兴起期(19世纪末~1918).19世纪末,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一些人受杜威影响,试图把学习和劳动、抽象的和实用的以及个性的和社会的等因素结合起来。
(2)成型期(1918~1929).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建立,1920年该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这一时期,进步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教育运动中心。杜威担任协会的名誉主席。
(3)转折期(1929~1943).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进步教育运动的专业化倾向,使其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进步教育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的教育家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而以康茨为代表的教育家则强调“社会中心”的教育。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它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此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这种转变集中反映在“八年研究”上。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这种分化的产物。进步教育运动还受到新保守主义教育思潮的攻击。
(4)衰落期(1944~1957).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教育协会更名“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结束。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
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
③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存在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
④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击中了进步教育的要害,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