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侨大学文学院(泉州校区)714文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复调
【答案】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_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 戏仿
【答案】戏仿是指在诗歌中仿拟另一诗作的风格、语气、格式等特征的一种修辞手法,常以夸张的形式出现。戏仿中,用于仿拟的替换成分与被仿的原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和反义的关系。从文体学和风格学上看,戏仿可以界定为“不协调的模仿”,是“滑稽”的一种手法或变体。其目的在于通过突出形式和风格同题材之间的悬殊或落差,造成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
3. 气盛言宜
【答案】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认为“气,水也;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气与德有关,但不同于德,它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涵养,从雄厚的内部积累中所产生的卷舒自如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上看,它主要指的是作家自由驱驾语言的能力。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文道合一”的观点,他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其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即提高文学才能必须以修德为基。
4. 文学性
【答案】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等。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暖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
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文学性的概念一直是开放的、宏观的,而非一层不变的。
5.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6. 文学心理学
【答案】文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文学批评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创作一一作品一一接受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建立起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以进行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活动。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意境”说等,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西方文论中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净化”说、德国学者立普斯等提出的“移情”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直觉”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审美态度”说等,形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传统。
7. 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
【答案】文学四要素说是美国学者M.H.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 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8.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
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二、论述题
9.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1)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①性质不同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文学消费”属于社会精神产品消费,它是现代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性消费。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给人带来精神享受; 另一方面,为获得这种享受,消费者又必须付出相应的货币。文学接受则不然,当人们说文学接受时,可以不考虑他的文学书籍是买来的、借来的或别人赠送的,而仅仅关注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这种精神活动本身。
②内涵不同
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 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文学消费固然主要指文学阅读,但也不尽然。有的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而文学接受则不包括占有式的外在享用活动,文学接受活动只是对进入了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的读者而言的。
③主客观条件不同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着小同的主客观条件。欲使文学消费得以顺利进行,除了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还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美学理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等等。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联系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同属于现代文艺理论术语,都有文学阅读这个共同所指,它们的基本意思是相通的,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10.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案】文学接受之所以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原因在于:
(1)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