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802管理学之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前向一体化

【答案】前向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若干商业企业,或者拥有和控制其分销系统,实行产销一体化。即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也就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生产技术的可能条件,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成品进行深加工的战略。实施前向一体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特许经营,采用特许经营的形式授权其他厂商经销自己的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是用途最广、也是非常有效的前向一体化方式。

2. 负强化

【答案】强化理论包括下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是指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此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减少直至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3. 企业的社会责任

【答案】(1)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这一定义的前提包括:①企业遵守法律,并且追求经济利益; ②企业是一种道德机构,在它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它能够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

(2)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两种观点

①纯经济观

纯经济观是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运作,认为公司管理当局的任务就是设法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来组合各项生产资源,使生产成本最低,同时将产品卖给愿意支付最高价格的顾客,使企业的利润最大,而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②社会经济观

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除了取得一定的利润外,还应为基本相关的利益群体承担其应负的社会责任。

(3)企业与管理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①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②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③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④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⑤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为投资者带来有吸引力的投资报酬,及时、准确地汇报财务状况; ⑥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4)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

①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②把不利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

③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4. 速动比率

【答案】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存货之差与流动负债之比。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当企业有大量存货且这些存货周转率低时,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精确地反映客观情况。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

5. 动态网络性结构

【答案】动态网络型结构是指一种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型组织形式。优点是:①组织结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柔性,可以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整合各项资源,容易操作,网络中的各个价值链部分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调整或撤并; ②结构精炼、简单,组织结构扁平化,效率较高。③缺点是:①可控性太差; ②外部合作组织的临时性增加了解体的风险; ③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较低。

6. 建设性冲突

【答案】建设性冲突又称良除冲突。建设性冲突是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意见的交流、沟通、整合或角色的厘清,可以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这类冲突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建设性冲突的主要特点是:①双方关心企业共同目标的实现; ②乐于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 ③以争论问题为中心; ④在冲突中注重互相交换情况。适度的、建设性的冲突是组织创新的催化剂。管理者必须把鼓励建设性冲突的价值观传达给整个组织,并且通过引进外人、变革组织结构、利用非正式沟通渠道、树立对立面等技巧来激发组织中的建设性冲突。

7. 劳动关系

【答案】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有抽象的劳动关系和具体的劳动关系之分。抽象的劳动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一般所言的劳动关系主要是指具体的劳动关系。

8. 行为定位计分法

【答案】行为定位评分法(behaviorallyanchoredratingscales , BARS )又称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由美国学者史密斯(P.C.Smith )和德尔(L.Kendall )于六十年代提出。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是一

种将同一职务工作可能发生的各种典型行为进行评分度量,建立一个锚定评分表,以此为依据,对员工工作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测评计分的考评办法。它将关键事件和等级评价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一张行为等级评价表可以发现,在同一个绩效维度中存在一系列的行为,每种行为分别表示这一维度中的一种特定绩效水平,将绩效水平按等级量化,可以使考评的结果更有效,更公平。行为定位计分法的步骤包括:①进行岗位分析,获取关键事件,以便对一些代表优良绩效和劣等绩效的关键事件进行描述; ②建立进行评价等级。一般分为5~9级,将关键事件归并为若干绩效指标,并给出确切定义; ③对关键事件重新加以分配。由另一组管理人员对关键事件做出重新分配,把它们归入最合适的绩效要素指标中,确定关键事件的最终位置,并确定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④对关键事件进行评定。审核绩效考评指标登记划分的正确性,由第二组人员将绩效指标中包含的重要事件有优到差,从高到低进行排列; ⑤建立最终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二、简答题

9. 简述企业的管理效益与核心竟争力的关系。

【答案】(1)企业的管理效益是指企业管理活动与过程的消耗与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程度的比较。一切管理都是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的,现代管理更加注重管理效益。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展开的,管理就是要科学地、高效地安排、调度和处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以期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于效益问题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所以,效益的优劣高低便成为衡量管理效果的基本标准。管理效益取决于以下因素:①管理者; ②管理对象; ③管理环境。

(2)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组合,是企业将技术、治理机制和集体学习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企业可以在多个事业中使用和产生效益的一种关键能力。核心竞争力包括使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这些知识和技能相互结合的业务过程与管理方式。从短期看,公司的竞争力在于现有产品的价格、性能特征; 从长期看,公司的竞争力在于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在于管理者将公司范围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变成竞争力的能力,使不同的事业快速适应变化的机会。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来源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使其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一般认为,至少有三个检验标准可以用来确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①核心竞争力为通往多种市场提供潜在通道; ②核心竞争力应该对最终产品所体现的消费者福利有显著的贡献; ③核心竞争力应使竞争者难以模仿。

(3)管理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效益的提高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保持。社会、科技的剧烈变化使得现代企业几乎不可能拥有永恒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也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无能为力,企业可通过提高管理效益来延长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服务于企业。

②管理效益在核心竞争力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从长远角度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企业靠的是核心竞争力来击败竞争对手。因此,企业要想击败竞争对手,必须围绕核心竞争力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