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青海民族大学思政部728科社基础综合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不定项选择题

1. 辩证的认识运动包括两次飞跃它们是( )。

A.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 从理性认识又回到感性认识

C. 从实践到新的实践

D.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E. 从可知到不可知

【答案】AD

【解析】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只有将己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_次能动的飞跃。

2.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 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 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答案】BCD

【解析】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E.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答案】A

【解析】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

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员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

二、辨析题

4. 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也充分看到了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是英雄史观的观点,是错误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创造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英雄人物则起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②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作用,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5.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

【答案】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正确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理论在160多年的今天任然被证明是对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要发挥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6. 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不能成为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夕、“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

(2)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劳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劳动只有依附“劳动者”才会存在,因此是不会成为商品的。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身体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体。

7.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一方的存在要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论述题

8. 什么是价值评价及其功能,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案】(1)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2)价值评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