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南大学人文学院718教育学综合之教育学基础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陶冶教育法
【答案】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陶冶教育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真诚的爱以及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②陶冶教育法是渐进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 但是它一经发生作用,成为心理定势稳定下来,就不易发生改变,而成为深刻而持久的人格特征。陶冶教育法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活动情境中,这种情境必须具体、生动、形象、直观,而且要强烈的吸引着学生。这种情境从表面看是“无求的”、“自发的”,而实际上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渐渐地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陶冶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2.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兴趣爱好相同,感情融治,或是邻居、亲友、同学关系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其类型多种多样。非正式群体也有其特点:大都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一般偏小; 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的需要; 由较有威信与能力者领头; 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领头人根据大家需要而定,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交往与活动频繁,有活力。但它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其成员也不稳定,易受外部条件和内部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其主要成员的变化(如退出或有新的参与)会严重影响它的活动开展,导致群体解体与重组。
3. 劳动技术教育
【答案】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特点包括:①实践性。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是其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②技术性。通过劳动实践,使学生掌握生产劳动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卫生教育围绕生产技术教育而进行。③教育性。在生产物质产品过程中重视育人。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普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②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③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劳动收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
。
4. 学校管理体制
【答案】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它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着全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学校管理体制包括学校组织机构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两个方面,前者规定了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各机构的职、责、权划分及相互关系,后者规定了学校由谁领导和负责。从关系上看,学校领导体制除了规定学校的领导主体和领导形式外,也影响着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目标任务、职责权限和运行方式。可以说,学校领导体制是办学、管校的根本制度,是使学校管理活动有序运行和实现学校效能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5. 道尔顿制
【答案】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具体做法是:①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②废除课堂讲授,把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规定应完成的各项作业; 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后,即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 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1人作为顾问,学生学习的进程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记入学习进度表内,进度快的可提早更换公约,毕业年限亦因之缩短。③废除年级制,修业年限、毕业期限都是自由的。④重视学生身体及社会意识的发展。道尔顿制的优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其局限性在于:学生不易学到系统的知识; 对教学设施与条件要求较高。这使得道尔顿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注重学生自学与独立作业的意向,对后来的一些教学形式和教学改革有着很大的影响。
6. 校本课程
【答案】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而言,它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实质是更多地关注个体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能够使课程更加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生长环境较为密切,易于使学生接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7. 德育原则
【答案】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8. 社会本位论
【答案】社会本位论是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和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当作教育的目的的一种价值取向。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德国的那托普和凯兴斯泰纳等。其基本主张是: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个人社会化; 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的作用却忽视了个体的价值,不利于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简答题
9. 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答案】探究训练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活动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教学模式。其基本阶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确定问题情境
这一步骤对学生的元认知策略、问题解决技能和态度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图式,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因此教学者必须提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实施探究教学的要求包括:第一要使所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可以解决的难易适度的问题; 第二是提供一个明晰的问题情境; 第三,注意问题呈现的方式。
(2)分析因果,提出假设
在这个步骤中,一些一般的认识策略和智慧技能得到了学习。由于这一步是问题解决中十分关键的一步,因此,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师或其他指导者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第二,有时学生的注意偏离了问题本身,教师不妨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仅仅起到帮助学生提起元认知的监控作用,使其不偏离目标而已。
(3)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就设计过程而言,学生主要是在进行智慧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验证条件,有实验的还要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一步骤对于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的学习起作用。首先,要注意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第二,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检查各自的探究过程,然后达成协议。第三,把协议用书面格式或日头方式表达出来。
(5)反馈与反思
反馈在探究教学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刚刚步入探究教学,对探究活动这种主体J 性十分强烈的学习方式尚不适应的学生,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肯定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