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管理学基础(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网络计划技术
【答案】(1)网络计划技术的概念
网络计划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各种以网络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方法,如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组合网络法等。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日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2)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点
①该技术能清晰地表明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井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
②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
③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④便于组织与控制;
⑤易于操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任务。
2. 纯基薪计划
【答案】纯基薪计划是指接受固定的薪酬,一般用于销售人员,薪酬不随销售额、市场分额以及其它销售指标的变动而变动。这种报酬形式没有风险,激励性弱。优点表现在:员工预先知道他们的收入是多少,雇主也有固定的、可预知的人员开支计划。这就便于改变人员工作范围或工作定额,或重新为他们安排工作,并可以培养人员高度的忠诚感。单一薪资计划更多的鼓励销售人员培养企业的长期顾客,这对企业的长期市场及长期发展有好处。不足之处在于与雇员个人业绩无关。薪资通常与资历(而不是与绩效)相联系,这会降低具有潜在高绩效的雇员的进取精神,是根据资历而不是个人绩效来付酬。
3. 沟通
【答案】(1)沟通的定义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与理解,即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沟通的目的是激励或者影响人的行为。
(2)沟通过程包括的四个要素
①信息源,又称为信息沟通的发送者,是指沟通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送者。
②信息内容,即沟通的内容,组织中沟通的信息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包括正式沟通中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沟通中的内容; 既包括书面的内容,也包括口头的内容。
③信息的接受者,即沟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一方。在沟通的不断循环过程中,信
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的身份会不断改变,特别是在双向沟通中。
④沟通渠道,即信息交流的通道。不同沟通渠道的沟通效率是不一样的。
(3)沟通的意义
①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②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③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4. 流程再造
【答案】流程再造又称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或企业流程再造(BPR , 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 )是指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它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与詹姆斯. 钱皮的定义,流程再造是指“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5. 群体
【答案】群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需求或思想情绪、情趣,通过特定的相互关系而结成的两人以上的集体。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②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6. 微观(具体)环境
【答案】(1)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一般是指企朴市场营悄环境中的微观营销环境,即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相对,一起构成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
(2)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是指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它是由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关键顾客群或要素组成的,包括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主要有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压力集团。具体环境对每一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具体环境与一般环境相对,一起构成组织的外部环境,即能够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
二、简答题
7. 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
【答案】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1)管理的愿望
强烈的管理愿望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对某些管理人员来说,担任管理工作意味着在组织中取得较高的地位、名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报酬,这将产生很强的激励效用。对大多数员工来说,管理意味着可以利用制度赋予的权力来组织劳动,意味着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来实现自我,这将带来心理上的极大满足感。
(2)良好的品德
良好的品德是每个组织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担任管理职务意味着拥有一定的职权,而组织对权力的运用不可能随时进行严密、细致、有效的监督,所以权力能否正确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是值得信赖的,并且要具有正直而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品德应该成为员工的基本要求。
(3)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于一个现代组织来说,管理的任务决不仅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维持系统的运转,而是要能在组织系统或部门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组织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创新意味着要打破传统机制的束缚,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而这一切都没有现成的程序或规律可循。因此,创新需要冒险,而且往往是希望取得的成功越大,需要冒的风险也越多。要使组织更具创新活力,组织就必须努力创造敢于冒风险、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4)较高的决策能力
随着组织权力的日趋下移,对组织中员工的决策能力的要求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对管理人员来说,为了更好地完成组织的任务,不仅要计划和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决策组织和协调好下属的工作。对一般人员来说,要通过建立广泛的合作尽可能使工作中的决策得到各方的支持与拥护。
8. 何谓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案】(1)根据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以及功能实现方一式,可以把企业制度定义为“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这些原则或标准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参与者的权、利关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阻滞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企业欲求其经营有效,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内容和规模,使企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以保证产品价值的实现; 充分利用能够筹集到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产品; 引导参与者的行为选择,诱发他们提供企业所需的贡献,形成实现企业目标所需的合力。
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具体地说,企业制度在为经营活动的组织提供基本规则和框架时,表现出三种基本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其中,导向功能是指企业制度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缺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功能; 激励功能是指企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