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807西方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古典总供给曲线
【答案】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按照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所示。
图 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从而使实际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
2.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答案】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其中,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
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e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
3. 狭义的货币供给与广义的货币供给
【答案】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 1表示; 在狭义的货币供给基础上加上定期存款,则得到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 2表示; 在M 2上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为广泛的货币供给M 3。
二、简答题
4.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节俭的悖论”?
【答案】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 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从而引起萧条,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 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从而使经济繁荣,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检的悖论”。
在这个悖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其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5. 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答案】(1)凯恩斯定律的含义
与萨伊定律不同的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中提出生产和收入决定于总
y=c+i+g+需求。按照凯恩斯定律,只要存在着需求,社会便可以生产出任何数量的产品与之相适应,
(x-m )的意义即在于此。凯恩斯定律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
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时代背景是1929~1933年的人萧条,当时西方社会存在着大量闲置资源,失业问题严重,而工厂却有很多多余的生产能力。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需求增加,生产确实会增加,因而,对于一个处于经济危机中的国家而言,凯恩斯定律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按照凯恩斯的观点,经济中总是存在闲置着生产能力,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所以他认为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是可行的,这也是二战以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理论大受欢迎和追捧的重要原因。
6. 分析研究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有什么意义?
【答案】分析研究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1)在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时,如果
,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在LM 曲线比较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每上升一定幅
,则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在IS 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
就大,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较小,反之亦然。可见,通过分析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 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从而支出乘数较大,而边际税率较小也会使支出乘数
,较大)以及使LM 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如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较为敏,都是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的因素。 感)
(2)在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时,如果
,增加一笔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很多(在LM 曲线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下降一定幅度会使
,则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很明显,反之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很多(在IS 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
亦然。可见,通过分析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以及‘已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 曲线斜率较小以及使LM 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都是使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的因素。
7. 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
【答案】(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相信并且依赖于至少以下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①个体利益最大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个体利益最大化这一假设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②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等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如果
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人限度地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③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沦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④自然率假说。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自然率假说实际的意义是:一个经济社会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①宏观政策的无效性,其原因在十理性预期。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地认为一切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
②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其原因是人们进行预期的时候不但要根据过去的事实,还要考虑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