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及其类别。

【答案】资源管理学习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学习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涉及如何有效选择安排干扰较小的环境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 努力管理策略主要涉及掌握一定方法排除学习干扰,使精力能有效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如何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

2. 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答案】(1)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个体或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可能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过分强调知识授受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又如反复的机械练习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教育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政策,抑制了这些国家投资发展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又如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在再生产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平等。

3. 简述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答案】斯宾塞是19世纪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理论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论》中。具体内容包括:

(1)论教育目的与课程

①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他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针对古典主义者对古典学科价值的辩解,斯宾塞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比较的尺度就是生产、生活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②他根据人类完满生活的需要,按照知识价值的顺序,把普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五个部分: a. 生理学和解剖学。这是关于阐述和健康规律,以便直接保全自己的学科。

b. 语言、文学、算术、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这些与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学科。它们能使人获得谋生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对发展政党、建设国家起作用。

c. 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是父母履行职责必须掌握的知识。

d. 历史学。这是为“履行公民的职责”必备的知识。

自然、文化和艺术。这些事“为了欣赏自然、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做准备”的科目,如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

(2)教学原则与方法

斯宾塞认为,教学应该遵循心理规律。据此,他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②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

③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④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⑤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重视实物教学。

4. 简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

【答案】(1)人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

(2)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有:

①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人本化教育家对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的最终要求在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因此,他们十分重视人格教育。

②主张课程人本化。他们提出“一体化”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基础上,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的联系起来。

③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廿个:教师和管理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应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

(3)人本主义注重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学校应形成最佳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给教育理论带来观念上的革新。但是它立足于人性的发展,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把个体的潜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画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 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关系。

【答案】(1)德育、智育、体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

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

育,它在个性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2)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其中三个部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首先,各育间不可分割。其次,各育问不能相互代替。在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时,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 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德育、智育、体育是相对独立的,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每一育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都是不同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对其他各方面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实施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6.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被看作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己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

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