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华大学中外教育史(近、现代部分)(同等学力加试)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公学之所以后来被改革主要是因为它没有起过积极意义。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公学的含义:

①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 ②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

③注重古典知识的学习,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2)公学的作用:在历史上曾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以天才教育相标榜,

,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公学、温彻斯特公学等。 被称为“英国绅士教育的摇篮”

2.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新教材的难度过大,与中小学实际相脱节。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②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继1958年《国防教育法》之后,美国立即开始关注、探讨中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在美国科学院领导下,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通过了改革中小学课程的报告。会后,心理学家布鲁纳以《教育过程》为名发表了报告。其基本思想是:

①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②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③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④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4)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会后关键的下作是编制教材。以科学家为主体,也邀请了一些教师参加编写工作。但是新教材编出后在试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由科学家担任主编的教材,有知识深度,但缺少教学法经验,上课时,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不感兴趣,只有少数教师经过训练才能使用,引起了大多数师生反对,所以投有达到预期效果。

3. 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这种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是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得到加强。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十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去一味地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便只能是一种幻想。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二、简答题

4. 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答案】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主要的贡献是他关于有意义学习、认知同化与先行组织策略以及接受学习的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②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5. 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案】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是19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其主要教育著作有:《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要义》等。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论是当时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他指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1)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

①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③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2)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凯兴

,斯泰纳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

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①他规定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是:

a. 要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

b. “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所任的职务看做郑重的公事,不只是专为个人去做,而是要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起来;

c. “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在学生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

②他要求围绕性格陶冶这个中心从三个方面开展训育和教学:

a. 必须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并聘请专门的技术教员;

b. 改革传统科目的教学,必须竭力摒除旧式的知识灌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考的本领;

c. 要发展学生的公民和社会技能,对于各种学科的组织,都必须以团体工作为基本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的利益。

6. 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答案】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是对教育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发展定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使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如下: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常用的集中量数有三种: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描述次数分布中“离中趋势”这一特征的统计量,简称“差异量”。一组数据,若离中趋势小,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大; 反之,若离中趋势大,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小。最常用的差异量有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

(3)地位量数(相对位置量数)

相对位置量数有百分等级与标准分数两种。标准分数,主要指Z 分数。Z 分数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位置的量数。

7.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

,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皮亚杰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的智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被看作是临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