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876新闻传播实务[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内部复习题3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追踪采访

【答案】追踪采访,是指为了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的悬念、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对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的采访,也是着眼事物新变化、新发展的一种采访。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它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追踪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追踪采访是采访深入的一种表现,从采访环节而言,着眼点在追踪,追个水落石出。

2. 采访笔记

【答案】采访笔记是指记者采访后记录采访对象言行,采访原始材料和记者自身在采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载体。记者在日常采访中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好时机。采访笔记能使记者在采访之后迅速进行写作,还能使作者在日后方便查阅,加深对素材的理解。

3. 特派记者

【答案】特派记者是指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度称特派员。特派记者的编制属于编辑部,是社(报社、通讯社)、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与特约记者不同。特派记者一般负有较重的责任,到一些特殊的地区、单位去采访。与一般记者相比,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以及身体状况都更强。

4. 带主观框框调查

【答案】带主观框框调查,是指“背鞋找脚”、“按图索骥”式的调查。这种调查,用事前想好的框框去套实际,合则取,不合则舍,结论不是产生在调查研究的末尾,而是在它的先头。这种调查,和有意弄虚作假在性质上虽有所不同,但它是主观主义作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调查研究的大忌。这种主观主义的求证方法,在有些人看来很省事,其实很有害,因为它不是从事物的总和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结果必然得出歪曲事物本质的结论。同时带主观框框调查,还容易导致这样的后果:“两耳不闻题外事,一心只想塞框框”,看不到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题目会越来越少,思想会越来越狭窄,报道会越来越简单化。如此发展下去,记者会变得懒惰起来,在采访中不动脑筋思考,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

5. 内参

【答案】内参,就是内部参考。在我国,新闻内参特指新闻媒体向各级党政机关专门呈送的一种新闻报道,是新闻的一种特殊形式。与普通的新闻不同的,新闻内参是一种小进行公开发布的报道。目前,我们所说的“内参”通常即指新闻内参。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而新

第 1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