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之计算机网络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之计算机网络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2 2017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之计算机网络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6 2017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之计算机网络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10
第 1 页,共 12 页
一、综合题
1. 无线局域网的MAC 协议中的SIFS , PIFS 和DIFS 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①SIFS :即短帧间间隔,最短的帧间间隔,用来分隔开属于一次对话的各帧。
②PIFS :即点协调功能帧间间隔,是为了在开始使用PCF 方式时(在PCF 方式下使用,没有争用)优先获得接入到媒体中。
③DIFS :即分布协调功能帧间间隙,在DCF 方式中用来发送数据帧和管理帧。
2. 你所使用的浏览器的高速缓存有多大?请进行一个实验:访问几个万维网文档,将你的计算机与网络断开,然后再回到你刚才访问过的文档,你的浏览器的高速缓存能够存放多少个页面?
【答案】浏览器的高速缓存大小与用户所使用的机器有直接的关系,因不同机器而定。
3. 试简单说明下列协议的作用:IP 、ARP 、RARP 和ICMP 。
【答案】IP :网际协议,它是TCP/IP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特网标准协议之一,IP 使互联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
ARP :地址解析协议,将IP 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ARP 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上的IP 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
RARP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将物理地址转换成IP 地址;
ICM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进行差错控制和传输控制,减少分组的丢失。
4. —客户向服务器请求建立TCP 连接。客户在TCP 连接建立的三次握手中的最后一个报文段中捎带上一些数据,请求服务器发送一个长度为1字节的文件。假定:
(1)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送速率是R 字节/秒,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往返时间是RTT (固定值)。
(2)服务器发送的TCP 报文段的长度都是M 字节,而发送窗口大小是nM 字节。
(3)所有传送的报文段都不会出现差错(无重传),客户收到服务器发来的报文段后就及时发送确认。
(4)所有的协议首部开销都可忽略,所有确认报文段和连接建立阶段的报文段的长度都可忽略(即忽略这些报文段的发送时间)。
试证明,从客户开始发起连接建立到接收服务器发送的整个文件所需的时间T 是:
其中,符号[x]表示若x 不是整数,则把x 的整数部分加1。
第 2 页,共 12 页
(提示:求证的第一个等式发生在发送窗口较大的情况,可以连续地把文件发送完。求收到的第二个等式发生在发送窗口较小的情况,发送几个报文段后就必须停顿下来,等收到确认后再继续发送。建议先画出双方交互的时间图,然后再进行推导)。
【答案】
图 TCP 双方交互时间图
从客户端发送TCP 连接请求到客户端收到第一个报文段所需的时间的为2RTT 。
(1)当
(2)当时
到确认,必须停下等待确认。 时,由于发送窗口较大,可以连续把文件发送完,相当于连续的发因此, 由于发送窗口较小,发送完一个窗口的报文段后,因为还没有收送每一个报文段。服务器发送整个文件的时间为
文件的长度为L 可以被分为的窗口数为K , 若不能整除,最后一个窗口的长度
为
前(K-1)个窗口每个窗口的发送时间等于一个往返时延和下一个窗口中第一个报
文段的发送时间的加和,如图(b )所示,值为:
最后一个窗口的发送时间为:
总的发送时间为:
第 3 页,共 12 页
综上所述,从客户发起连接建立到接收服务器发送的整个文件所需的时间T 为:
5. 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
【答案】链路是指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节点。在进行数据通信时,两个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路径往往要经过许多段这样的链路,因此,链路只是一条路径的组成部分。
数据链路是另一个概念,当需要在一条链路上传送数据时,除了必须有一条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在物理连接的基础上,再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才是“数据链路接通了”。
6. 为什么RTP 协议同时具有运输层和应用层的特点?
【答案】从开发者的角度看,RTP 应当是应用层的一部分。在应用程序的发送端,开发者必须编写用RTP 封装分组的程序代码,然后把RTP 分组交给UDP 套接字接口。在接收端,RTP 分组通过UDP 套接字接口进入应用层后,还要利用开发者编写的程序代码从RTP 分组中把应用数据块提取出来。然而RTP 的名称又隐含地表示它是一个运输层协议,因为RTP 封装了多媒体应用的数据块,并且由于RTP 向多媒体应用程序提供了服务(如时间戳和序号)。因此,也可以将RTP 看成是在UDP 之上的一个运输层子层协议。
7. 如果TCP 往返时延RTT 的当前值是30ms ,随后收到的三组确认按到达顺序分别是在数据发送后26ms 、32ms 和24ms 到达发送方,那么新的RTT 估计值分别是多少?假定加权因子
【答案】往返时延是指数据从发出到收到对方相应的确认所经历的时间,它是用来设置计时器重传时间的一个主要参考数据。对于传输层来说,报文段的往返时延的方差较大,因此TCP 采用了一种自适应的算法,它将各个报文段的往返时延样本加权平均,得到报文段的平均往返时延RH , 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往返时延
RTT=
那么新的平均往返时延
RTT=
则新的平均往返时延RTT=
第 4 页,共 12 页
(1)第1个确认到达后,旧的RTT=30ms,新的往返时延样本是26ms , (2)第2个确认到达后,此时,旧的RTT=29.6ms,新的往返时延样本=3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