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规范经济学
【答案】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规范经济学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基础之上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事物应该如何运行,而不考虑经济事物的实际运行状况,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为个人或政府实现某种目标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方针和政策处方。简而言之,规范经济学的目的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价值判断,回答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并提出“应该怎样”的问题。凡陈述应该怎样的命题,成为规范命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2. 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
【答案】规模小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 )是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规模经济是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规模不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大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上升。规模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小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现出U 形特征。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改变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也称为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3. 瓦尔拉斯定律
【答案】瓦尔拉斯定律也称为瓦尔拉斯法则,是说在完全竞争的纯交换经济中,社会对商品的超额需求总价值在任何价格水平下都等于零。瓦尔拉斯通过在n 个价格中选择一个“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格,并进行化简,可得到一个恒等式:
称为瓦尔拉斯定律。
由瓦尔拉斯定律可以得到结论:存在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恰好相等,即存在着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
4. 边际技术替代率
【答案】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其英文缩写为MRTS 。用ΔK 和ΔL 分别表示资本投入
这个恒等式被
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
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
5. 帕累托标准
【答案】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是指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 优于B ,而没有人认为A 劣于B ,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 优于B 。
利用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 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更进一步,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来定义“最优”资源配置,即: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换言之,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即在该状态上,还存在某种(或某些)改变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状态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6. 外在不经济
【答案】企业外在不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而产生的。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交通运输紧张,从而给行业内单个厂商的生产带来困难。企业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
外在不经济和外在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外在不经济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移,外在经济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移。
二、论述题
7. 中新网2012年2月7日报道,在中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央媒体见面会上,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再次表达了改革教育的决心。早在两年前,浙江省教育厅举办的课业减负相关会议上,刘希平就痛批“应试绑架了教育”,倡导开展教育减负的改革。2010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就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下发通知,制定了“六个严格”和“六项制度”,对中小学课时、课程开设、规范考试、学生体息时间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两年后,减负工作成效如何,刘希平感叹,顽疾难治,但决心不改,帮助孩子减负需要教育人持之以恒。“在减负的道路上,那么多年来我们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危害,减轻学生负担是必须要做的第一步,我们绝不可以退让。”
试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目前的应试教育现象。
【答案】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现象体现了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理论。
(1)“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却是困难的。具体情况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同案犯。他们被关在不同的牢房里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s 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2年: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则坦白方入狱1年,另一方入狱l0年。下面的支付矩阵列明了两囚徒选择的结果。
如果囚徒A 不坦白,他就冒着被囚徒B 利用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A 怎么选择,囚徒B 坦白总是最优方案。同样,囚徒A 坦白也总是最优方案。总之,可以看出,对囚徒个人而言,选择坦白总比不坦白收益高。但从两人的支付总和来看,双力一都不坦白的收益是最高的。因此,囚徒困境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况,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它意味着个人理性并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2)目前应试教育现象中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冉现了我国教育体制中“减负”口号渐渐陷入应试教育中的情形。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意识到“减负”势在必行,“减负”对于广大萃萃学子来说应该是一种最佳的策略选择,但事实上学生们却做出了弃“减”选增的选择。其原因可以用囚徒困境的原理加以解释。
以学生之间的减负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为例,如下表所示,“增负”和“减负”是学生A 和学生B 各自选择的策略,其中的数字表示的是在该策略下所获得的收益。
在这个博弈矩阵中出现了四种情形:(增负,增负),(增负,减负),(减负,增负),(减负,减负)。对于博弈方A 来说,假设博弈方B 选择“增负”,博弈方A 也会选择“增负”,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