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02经济学综合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与功能财政政策有何区别?
【答案】(1)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按历史发展阶段主要分两种:①年度平衡预算要求实现每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②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预算平衡,即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顶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补衰退时的赤字,实现整个周期盈余与赤字相抵。功能财政思想则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可根据反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妨碍政府则政政策的正确制定与执行。
(2)平衡预算财政与功能财政思想的共同点是,两者的目的均是设法使经济保持稳定。 (3)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后者则不强调这点,而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可见,功能则政思想是对平衡预算则一政思想的否定。
2. 滞胀的出现是否证明了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不正确的?
【答案】滞胀的出现并不能证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当所处的经济环境改变的时候,理论也会随之改变。具体分析如下: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如果需求增加,生产确实会增加,因而,对于一个处于经济危机中的国家而言,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
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增加需求,其最终结果可能不是生产增加,而是物价上涨。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因此,滞胀的出现并不能证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不正确的。事实上,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之一就是: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3. 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答案】(1)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2
)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关系式为,按照货币主义自然率假说的观点,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y 与货币数量M 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货币流通速度V 在长期中又是稳定的和可预测的,因此,货币数量M 能影响的只是价格P 以及用货币表示的常量。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二、论述题
4.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是怎样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案】(1)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和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供给量。这种货币供给量对银行系统而言是一种负债,对非银行系统而言则是一种资产。
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是:M S =B*M,其中,M s 代表货币供应量,B 代表基础货币,M 代表货币乘数。因此,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都会影响货币供给。其中,基础货币受四项因素影响: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净额、对政府的资产负债净额、国外资产负债净额和其他资产负债净额。这四个净额的增加,会引起基础货币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货币供应量增加,相反,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应量减少。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根据以上因素分析,可以得出货币供给模型,其中,M s 代表货币供给量,r d 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e 代表超额准备率,r 代表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 t 代表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k 代表现金漏损率,B 代表基础货币。
(2)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主体,主要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及行为实现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调控商业银行提供货币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再贷款、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及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会导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发生变化。
当中央银行认为有必要改变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①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这可以强制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 ②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超额准备。显然,这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调整,商业银行可以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相应改变从中央银行的借款量; ③改变再贷款规模,这是在发展中国家及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具
有一定的倾向性(意向性)。当货币供求的总趋势是供过于求时,这种方式则带有普遍的强制性。同样,再贷款规模的变化首先改变的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额从而改变超额准备额; ④在公开市场上售出或买进政府债券,等于直接减少或者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因为通过结算,首先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额的减少或增加。
以上四种方式中,除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绝对的强制力外,其他三种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选择性。因此,尽管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作用并不直接。
(3)商业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两种行为会影响货币供给,一是调整超额准备金率; 二是变动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①调整超额准备金率。银行的准备金是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是银行持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没有发放贷款的部分,因此没有参与货币的创造,因为第一级银行发放的贷款少,次级银行收进的存款就少,货币乘数自然就小。据此,可以推论:在准备金总额不变时,银行增加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就会缩小。相应地,货币供给量也会减少。如果银行减少了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就会变大,从而货币供给量也会增加。
②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也即增加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支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尚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4)公众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持币行为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①财富效应。当居民收入增加从而财富增长时,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的数额随即增加,但由于这种财富的弹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比率也会发生变化。随着财富金额的增多,以现金持有资金越来越不方便,以支票存款的方式进行交易将非常流行,因此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
,将和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也即随着财富额的增加而下降。 率(c )
②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持有现金是不产生利息的,因此现金的预期报酬率为0,储蓄存款有利息收入,另外还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某些服务,如代缴各种费用等。如果银行变动存款利息,
,如企业股票、将使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变动。同时其他金融资产预期报酬变化,也会影响。
债券、国库券等顶期报酬率发生变化时,人们对现金和支票存款的需求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现金与支票存款比率。的变化。
③风险预防。从风险的角度看,持有现金是最安全的,支票存款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旦遇到金融危机,银行倒闭,支票存款就有损失的可能,在经济正常运转时,这种风险较小,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但在经济动荡加剧时,这种风险就会严重地影响公众的持币行为。在危机期间,人们纷纷从银行把自己的存款取出,流通中的现金与支票存款比率。将大幅度地上升,许多银行被迫持有更多的超额准备金,从而使超额准备金率。迅速上升。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货币乘数会急剧下降,因此在危机期间各国政府增发基础货币,但不一定导致货币供给量M 1的增加。为了消除在危机期间人们为防范风险挤提现金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各国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