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国内汽车本土化设计的方法初探

关键词:汽车外形设计;本土化设计;中国元素

  摘要

乔治亚罗说,“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文化”。于是近年来在汽车业界“中国文化”这个字眼炙手可热。一些所谓结合了文化的本土化设计的车型纷纷走入人们的视野。事实上结合汽车的本土化设计绝不像市场上这些尝试一样那么简单。在文章中,作者尝试就“汽车本土化设计”这一话题提出这样的观点,即我们的本土化设计元素应当包含两种类型的内容。一种是表面化的、符号化的,包含了我们几千年保留下来的艺术形态、民间传说等等,如我们常说的京剧,书法,以及像美猴王、龙这样的民间传说、传统形象等。这一类可以称之为“文化符号”;另一种是抽象化的,包含着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儒家、道家思想精髓,在设计上,这些思想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审美倾向、审美意识。这一类可以称之为“文化内涵”。“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构成了我们在汽车本土化设计中可以运用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在汽车设计中应当区分不同的适用范围。“文化符号”因为是具体的、表面的,具有强烈的视觉特征,所以适用在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情形,例如奥运会的汽车设计;“文化内涵”因为是抽象的,而且切合我们的审美意识,所以适用在立足于本土市场、面向本土消费者的设计中,如上汽泛亚设计中心为国内市场开发改型的几款汽车。汽车的本土化设计,不是把“文化符号”挨个放到汽车上展示一番,而应当追求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此外,真正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还应当包括更深层次的、自力更生和自强不息的研发精神。只有像少数几个本土品牌那样,真正抱着自主研发的精神,才能得到国人的尊敬。这样的精神才会成为中国的代表元素。文章的最后对“文化符号”的设计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实践,并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设计流程。而对于“文化内涵”的设计,它牵涉到太多的人机交互、用户体验、文化内涵的内容,是一人之力无法完成的一项浩大工程,因此在实践部分没有过多提及,但文章还是对这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