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应用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

【答案】广义的知识应用,指依据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而狭义的知识应用主要指作为掌握阶段之

一的知识的应用,即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其特点与意义如下:

(1)知识掌握过程中应用的特点

①应用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

掌握过程中知识的应用,其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把从一类事物中抽象与概括出来的知识,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使抽象知识同具体事物建立起联系的过程。

②应用不同于领会

知识的领会与知识的应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用是在领会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对知识领会的检验与发展。领会与应用在知识掌握的进程上是有顺序性的,不能任意违反。知识的领会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过程,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

③应用不同于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掌握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虽然也是通过解决各种形式的问题来体现的,但这些问题多是以课业问题的形式提出的。解决课业问题既可以表现为应用已学知识完成有关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也可以表现为应用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应用已学知识于社会实践,解决或发现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知识掌握过程中应用的意义

①应用是知识掌握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

通过组织学生做习题,解答问题,互改作业,练习等应用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反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概念、原理等。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真正地掌握知识所必需的一个阶段。

②应用促进广泛的迁移

借助于抽象概念或一般原理的具体化,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其中的种概念或特殊的法则。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应用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迁移形式,但这种形式又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知识掌握阶段。通过应用,可以促进知识的娴熟的掌握。只有熟练地应用知识,才有可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迁移即是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具体体现。

③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不是他当前生活所急切需要的,而是为将来学习与工作做准备的。因此,学生不易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作用,也难以产生成就感。对培养学生的自觉的学习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加强知识的实际应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有助于确立起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另外,通过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独立工作的习惯。

④应用有助于能力形成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知识的应用又是保证知识掌握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因此,知识的应用是形成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 知识的各部分经过应用、练习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组块的形式在头脑中表征,占用工作记忆的空间较少,使得学习者能够在更自如、更有针对性地应对其他问题. 这一点正是能力的关键特征之一; 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把获得的知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技能联系起来,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相互整合,为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2. 布鲁纳的教学观。

【答案】(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①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够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②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③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①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③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④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3. 如何从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四个基本环节入手来促进知识应用?

【答案】知识的应用是通过具体化来实现的。具体化过程主要包含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四个彼此相连而又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基本环节。

(1)审题

审题是丁解题意,搞清问题中所给子的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心理学的观点,即分析间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该问题的最初表征。审题是知识应用过程的首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审题,同时要使学生善于审题,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掌握审题技能。善于审

题必须先善于读题,其次要有合理的程序。此外,要使学生学会善于改造问题,如把抽象的复杂关系形象化; 或省掉无关的情节,把问题简约化; 或把简缩的语言加以扩展,确切把握题意。

(2)联想

联想即山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另一种与之相连的心理过程的现象。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联想即以所形成的问题的表征为提取线索,去激活头脑中有关的知识结构。联想是使抽象化或概括化的知识得以具体化的必要环节。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联想活动的进行将因问题的复杂程度和学生对所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同,而有扩展与压缩、直接与间接、意识到知识的重现与意识不到知识的重现的分别。

(3)解析

解析即分析事物的矛盾,分析已知和未知双方的内部联系,寻找解决矛盾的条件和方法。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解析即统一分析问题中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结构,将问题结构的各部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有关部分进行匹配。解析是具体化过程的核心环节,决定着具体化的水平。在教学中应对解析技能的培养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可以遵循心智技能形成和培训的规律,来教授、提高学生的解析能力。

(4)类化

类化也称为归类,即概括出眼前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并将这一具体的问题归入原有的同类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理解当前问题的性质。类化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最终环节,是在审题、联想与解析的基础上,揭示出当前的问题与过去的知识经验所具有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类化的进程将因课题的难易、同例题的差别程度以及己有抽象知识的领会水平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熟练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那些难度较低、同例题和样例的差别较小的问题时,类化的进程是高度缩减的、直接的。如果是初次应用刚刚习得的知识,或眼前的问题同例题差别较大,一时难以辨认其本质特征时,类化通常是展开的、间接的。

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是知识应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环节,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这四个成分的执行有一定的顺序,且每一成分是下一成分执行的前提。同时,它们有时并不是经过一次执行即可成功的,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以及外界的帮助。

4. 如何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来提高知识识记的效果?

【答案】识记是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记忆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识记。因此,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可以提高知识识记的效果。

(1)识记材料的数量要适当,并且结合所学材料的性质

识记总是识记一定的材料,材料的数量和性质等属性影响识记效果。识记的材料数量要适当,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识记时结合材料的性质,如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 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强的材料比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差的材料效果好; 识记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像材料比识记抽象概括的言语材料效果好; 识记韵文比识记散文效果好。因此,根据材料的性质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

(2)识记的目的性要明确,而且主动性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