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矛盾
【答案】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2. 客观辩证法
【答案】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3. 反思
【答案】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为:
(1)就在于它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2)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另一个地方就在于,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4. 必然王国
【答案】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 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无能为力的状态。即对自然规律的无知,因而受自然规律的束缚; 同时由于对社会规律一无所知,以及私有制的狭隘性,人们又受自己创造的社会力量的束缚。
“必然王国”更深一层的含义在于,在社会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不合理状况,即人类主体在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受外在客观力量(必然性)奴役的物役性现象,是在人类发展中将要被超越的历史现象。在这一层含义上,“必然王国”是指资本主义以及此前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即由物役性的自然必然性和经济必然性支配的人类历史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真正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中,人类主体实际上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们历史地处在被外部客观力量强制性支配的“必然王国”中。
5.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二、辨析题
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人脑加工和改造了的东西,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7.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自身所固有的规定性。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存在的本身,失去了质的规定性,某物就不存在; 而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在同质范围内,一个事物的数量可大可小,并不影响某物的存在。
所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8. 有人认为,坚持重点论,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答案】该观点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每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坚持二者的统一,在实践工作中就要做到既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2)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抓中心,抓重点,只是在复杂的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只是重点论的一层意思,而不是全部含义。所以,把重点论和抓重点等同起来是不全面的。
9.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尽管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而具体科学则以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为研究对象。上述说法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把哲学的研究
对象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混为一谈。
10.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真理性检验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论述题
11.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答案】(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①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
②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2.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论述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
(2)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就谈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性意味着矛盾的相互排斥,甲方对乙方的排斥,必然引起乙方对甲方的排斥。正是对立面的相互排斥使它们处于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同一是包含差异和斗争的同一,斗争是同一基础上的斗争。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为某种联系所规定,它们彼此间也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因而斗争也就无从谈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