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怯薛制度

【答案】怯薛制度是指蒙古和元朝的禁卫军制度。怯薛原意是轮流值宿守卫,是从草原贵族们豢养亲兵(那可儿)制度发展而来的,在完成蒙古统一事业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称汗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即禁卫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司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怯薛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2. 侯景之乱

【答案】侯景之乱是指南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的历史事件。侯景曾是东魏将领,投靠西魏。梁武帝为收复中原而招纳侯景,封为河南王。梁宗室子弟萧渊明被东魏俘获,梁武帝打算用侯景与东魏进行交换。这件事激怒了侯景。公元548年举兵反叛。他率军攻入京城建康,将皇宫围住。第二年,攻破皇城,困死萧衍,自己当压相,执掌朝政。到了551年,他进而自封为帝。侯景在起兵反叛的过程中,大肆烧杀抢掠,激起南力人民的反对,不得人心,封帝的第一年便被梁朝原兵将所杀。侯景之乱给社会带来混乱,给人民带来灾难。

3. 变文

【答案】变文是指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唐代佛教宣讲经文,以普通人为对象即俗讲。主

,即变异; “文”则是要以讲唱佛经故事为主,其文字脚本便被称为“变文”。“变文”简称“变”

把正式的经义,演变为文的意思。由于这种形式生动活泼,故很快从最初只讲唱佛经故事,发展到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传记等,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其对当时的传奇小说、后来的宋人话本以及民间的弹词说唱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大小和卓之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18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朝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部贵族叛乱时,被准噶尔部俘虏的维吾尔族

,他们兄弟两人纠集其他各部的维吾尔族上层首领大小和卓先后逃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分子发动暴乱。次年,清朝派军平叛。到1759年,终于将这次叛乱镇压下去。之后,清政府在喀什噶尔等地设置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他们受到伊犁将军的管辖。

5. 达鲁花赤

【答案】达鲁花赤是元朝掌有实权的最高地方长官。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

,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路、府、州、县设达鲁花赤(蒙语为“镇守官”或“亲民官”)

管并督察地方行政。达鲁花赤均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此官职,说明了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官吏的戒备之心。

6. 郑国渠

【答案】郑国渠是指战国时期秦在关中开凿的水利工程。秦国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他主持在关中渭水以北兴修大型灌溉渠。其西引径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成为沃野,为秦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其也是迄今为止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7. 裴李岗文化

【答案】裴李岗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年代距今9000~7000年,与后来的仰韶文化关系密切。此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石磨盘和石磨棒最具特征,总体比较精致。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套出现。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己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其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似有一定布局。当地人己经懂得畜牧和耕种。农业占有主要地位,主要农作物是粟。

8. 元和中兴

【答案】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也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

,被藩镇割据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

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9. 三长制

,北魏【答案】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确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486年)

政府下令实行三长制以代替宗主都护制。主要内容:每五家为邻,设一邻长; 五邻为里,设一里长; 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田地,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10.漕宪帅仓

【答案】漕宪帅仓是宋代官职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的合称。北宋统一

后陆续在各路设四司,即转运使,管理财政兼监察地方管理,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简称“宪司”,主管地方刮法;安抚使,简称“帅司”,管理地方军事;提举常平,简称“仓司”,熙宁初年设置,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故四司义称“漕宪帅仓”,其设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一切基础,使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高度强化。

11.灵渠

【答案】灵渠是指秦朝在岭南地区开凿的水利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秦在征伐南越时,为了转运粮铜,命监御史禄率士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凿渠引湘水进漓江,该渠长达33公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12.都江堰

【答案】都江堰是指战国时期秦在蜀地修建的水利工程并使用至今,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秦在夺取巴蜀之地后,蜀郡郡守李冰在今成都以北的都江堰市境内整治崛江,分崛江为内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崛江长期存在的水患,灌溉了大量良田,有利于蜀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简答题

13.简述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答案】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①推恩令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在王国范围再行分封为侯国。

②左官律

,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汉武帝推行“左官律”

央任职。

③“附益法”

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

④打击地方豪强

,设刺史按“六条问事”迁徙豪强; 任用酷吏诛杀豪强; 分全国为十三部(州)。

⑤作用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中央政权加强了地方的控制。

(2)加强中央集权